"芦叶满汀洲":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
# 汀洲:水中小洲。
"塞沙带浅流":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
# 塞沙:别本作“塞沙”,误。
"二十年重过南楼":二十年光阴匆匆而过,我再次登上这座旧日的南楼(安远楼)。
# 二十年重过南楼:南楼初建时期,刘过曾漫游武昌,过了一段“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浣溪沙》)的豪纵生活。南楼,指安远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
# 系船:别本作“系舟”。
"能几日":因为过不了几日,
"又中秋":就是中秋。
"黄鹤断矶头":黄鹤矶头早已荒凉破败,
# 断矶:矶断江岸。矶:水边山石,临江山崖。,黄鹤:指黄鹤山,又名黄鹄山。在长江南岸,武昌城西北蛇山上,有黄鹤矶,又名黄鹄矶。黄鹤楼在其上。
"故人曾到否":老朋友如今还在吗。
# 曾到否:一作“今在否”。一作“今到不”。一作“今在不”。不:即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
# 浑是:全是。
"欲买桂花同载酒":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
"终不似":却始终没有,
# 终不似:别本作“终不是”。
"少年游":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 少年游:少年时的游赏。
"安远楼小集":在安远楼聚会,
# 小集:此指小宴。,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
"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有位姓黄、以歌舞劝酒的歌女,
# 侑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乞词于龙洲道人":请龙洲道人(作者自称)写词,
# 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为赋此《唐多令》":于是作了这首《唐多令》。
"同柳阜之、":一同参与的有柳阜之、
"刘去非、":刘去非、
"石民瞻、":石民瞻、
"周嘉仲、":周嘉仲、
"陈孟参、":陈孟参、
"孟容":孟容。
"时八月五日也":时间是八月五日。
南宋词人、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词人、诗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终身未入仕,流落江湖间,曾从辛弃疾游,晚年寓居昆山。刘过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刘”。今存其词八十多首,多感时论事、抒写平生豪气之作。其诗作多悲壮感慨。代表作品有《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沁园春·张路分秋阅》《登多景楼》等。著有《龙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楼感怀词。全词以重游武昌安远楼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交织的笔法,既抒发了对故人凋零、身世飘零的怅惘,更暗含对南宋偏安、国运衰微的深切忧虑,最终以“少年游”的消逝收束,形成苍凉沉郁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旧江山浑是新愁”以“旧江山”与“新愁”形成对比,既暗示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又暗含家国忧思的叠加。虚实结合:“二十年重过南楼”为实,忆二十年前“狂放不羁生活”为虚。眼前“芦叶满汀洲”的萧瑟与昔日“醉槌黄鹤楼”的豪情交织,以虚衬实,写尽物是人非的怅惘。设问:“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以问句开场,未直抒怀念,却借“断矶”残景引出对故人离散的怅然。设问如空谷回声,让“旧江山浑是新愁”的忧思更添沉郁。情景交融:“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中,“满”“寒”二字融萧疏秋景与低徊心境。荒芦寒沙是眼中景,更是心中愁,景物的黯淡与词人忧国伤时的沉郁浑然一体。对偶:开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为对偶。“芦叶”对“寒沙”,“满汀洲”对“带浅流”,句式整齐,既勾勒出登楼所见的荒寒之景,又以凝练笔触奠定全词哀愁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片略微点染景物,描写登楼所见。但这里没有金碧楼台,也没有秀美山水。呈现的只有一湾寒水、满眼荒芜的芦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满”和“寒”字用得恰当,将萧疏的外景与低徊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萧疏画面,为全词奠定了基调。细细体会“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的词境,不仅气象萧索,也写出了居高临下的视角,在词中处于重要位置。接下来,作者通过交错的手法,将笔触从眼前的眺望转入对过往的时间追溯,虚实结合,翻出新意。“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蕴含丰富感慨。二十年前,就在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应试,曾在此有过一段放达不羁的生活。二十年后重经旧地,而他依然未能入仕。加上当时国家动荡、祸乱隐伏的形势,心中自然凄然。关于时间匆匆的几句,“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意思连贯严谨。“未稳”承接上句的“过”字,点出行程匆忙。“能几日,又中秋”是指没多久中秋又要到了。“又”字流露出时光流逝的紧迫感、年华老去的无奈以及深沉的叹息。三句连用“犹”、“能”、“又”等虚词呼应承接,恰当地体现出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下片“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二句以设问起笔,其巧妙之处在于能自然地转入虚写。“矶头”前加上“断”字,透出一种衰败的氛围,这并非寻常之笔。“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词作主题的关键。前面种种低沉情绪的根源何在?旧时的壮丽江山,因战乱笼罩阴影,而词人对此无能为力,这自然带来了深深的悲哀。“浑是新愁”四字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本身就有旧愁;二是如今更增添了新愁;三是“浑是”两字,说明了愁苦程度之深重、分量之沉。结尾“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几句,写本欲借游乐来排解愁绪。然而国仇家恨、身世之愁,岂是些许花酒所能消解的?“欲”字表明意愿,“终不似”则直接否定了这种方式能达到昔日少年时的快乐。“少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时段,联系词人到南楼时年约三十,自称“少年”尚可,也能与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的表述相呼应。这样的结句含蓄深沉。
4. 作品点评
刘过的爱国词,大多风格豪迈直露、情感浓烈。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含蓄内敛、余味悠长,值得反复体会。和其他爱国词相比,确实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流传较广。《唐多令》原本是个冷僻的词牌,很少有人填写。自从刘过的作品问世后,应和的人很多,这个词牌才逐渐为人所知。刘辰翁就曾追和了七首,周密因为它里面有“重过南楼”的句子,便将其改名为《南楼令》。
# 因再游黄鹤楼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系舟未稳,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
明文学家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
明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
清词人徐釚《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 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
清学者黄苏《蓼园词选》
# 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
清词论家李佳《左庵词话》
上一篇:宋·刘过《赠鄂渚李广文》
下一篇:宋·刘过《书僧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