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戴复古浏览量:1
píng
shēng
wèi
quán
chú
shì
jīng
xīn
shí
shì
shū
wèi
luò
huā
yōng
sǎo
měi
kàn
xiū
zhú
féng
rén
gòng
zuò
wáng
yǐn
rǒng
shí
guān
wèi
jiàn
shū
zhēng
nài
pín
suí
zài
liáng
ruò
chú

译文

平生的癖好尚未完全戒除,对虚无之事过于挂心对实际事务却疏于料理。因怜惜落花而不愿扫地,每见翠竹修长便生移居之念。逢人便共饮无谓之酒,抽空时翻阅未读之书。无奈贫穷始终相随,思量不如归田务农。

逐句剖析

"平生癖习未全除":平生的癖好尚未完全戒除,

"虚事经心实事疏":对虚无之事过于挂心对实际事务却疏于料理。

"为惜落花慵扫地":因怜惜落花而不愿扫地,

"每看修竹欲移居":每见翠竹修长便生移居之念。

"逢人共作亡何饮":逢人便共饮无谓之酒,

"拨冗时观未见书":抽空时翻阅未读之书。

"争柰一贫随我在":无奈贫穷始终相随,

"思量不若把犁锄":思量不如归田务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癖习》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篇“平生癖习未全除,虚事经心实事疏”,直言自己旧习难改,关注虚幻之事,对实际事务反而疏略。接着“为惜落花慵扫地,每看修竹欲移居”,以怜惜落花不愿扫地、看到修竹就想迁居,生动展现其脱俗、钟情自然的癖好。“逢人共作亡何饮,拨冗时观未见书”,描绘出他常与友人畅饮,闲暇时便阅读未看过书籍的生活状态。最后“争柰一贫随我在,思量不若把犁锄”,虽叹贫穷相伴,思量着不如回归农耕,却也难掩对自身癖习的无奈。全诗以质朴之语,体现了戴复古独特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流露出对世俗事务的淡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戴复古(1167~124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人。长期浪游江湖,一生不仕。戴复古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影响,自比于贾岛、杜甫,对时政国事时有指摘,不限于自叹身世。其诗不囿于一格,各体皆佳,为世所称许。部分作品慨叹山河破碎,关心国计民生。其词亦豪迈疏放,追迹苏、辛。代表作品有《淮村兵后》《织妇叹》《刈麦行》等。著作今存《石屏集》《石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平生癖习未全除,虚事经心实事疏”:开篇直言自己生平的癖好习性尚未完全改掉,“未全除”三字留有余地,暗示癖习已深,难以彻底摒弃。“虚事经心”指常把一些无关紧要、虚幻的事情放在心上,耗费精力,“实事疏”与之对比,突出对实实在在该做之事的疏忽,自我调侃中带着一丝反省,奠定全诗诙谐又略带无奈的基调,让读者看到诗人对自身性格弱点的洞察。“为惜落花慵扫地,每看修竹欲移居”:这两句极具画面感,“为惜落花”展现诗人内心的细腻柔软,因怜惜飘落的花瓣,连地都懒得扫,怕惊扰了这份凄美;“每看修竹欲移居”更是将对修竹的喜爱推向极致,每次见到挺拔秀丽的竹子,就动了搬家靠近它们的念头,以具体事例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闲情逸致,这些癖好虽不务实,却充满诗意,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活有趣。“逢人共作亡何饮,拨冗时观未见书”:“逢人共作亡何饮”描绘出诗人随性洒脱的一面,遇到朋友就开怀畅饮,不问世事,“亡何”二字尽显其豪爽,忘却一切烦恼;“拨冗时观未见书”又体现出他的好学,在忙碌间隙还不忘抽空阅读未曾见过的书籍,丰富学识,展现出诗人性格的多面性,既有放浪形骸的一面,又有追求知识的一面。“争柰一贫随我在,思量不若把犁锄”:前几句铺陈种种癖好与生活状态后,笔锋一转,回归现实困境。“争柰”即怎奈,抒发无奈之感,“一贫随我在”直白道出贫困如影随形,之前的闲情、逸趣在贫穷面前都有些奢侈了。“思量不若把犁锄”是诗人无奈之下的想法,考虑是不是放下那些诗意与闲适,拿起犁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这种从理想状态到现实考量的转变,让全诗的情感更加真实、立体,引发读者对诗人境遇的同情与对生活抉择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戴复古《山中见梅》

下一篇:宋·戴复古《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