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不肯比伊尹":孟子不愿与伊尹相提并论,
"仲尼方可期文王":孔子才能够与文王相期许。
# 可:原校:一本作且。
"圣贤自得固厚重":圣贤之人自我体悟,本就沉稳持重,
# 得:原校:一本作待。
"庸俗始以己较量":庸俗之人却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 始:嘉业堂本作好。
"微生喜以佞面诋":微生喜欢用巧言佞语当面诋毁他人,
# 面:原校:一本作为。
"臧氏恶非礼所当":臧氏做着不符合礼义的恶行。
"惜哉二子不自重":可惜啊,这两个人不知道自重,
# 重:原校:一本作思。
"以人可否何不详":仅凭自己的判断去评价他人,多么浅薄无知。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孟子不肯比伊尹,仲尼方可期文王”:开篇诗人就点明孟子的态度,孟子不愿将自己与伊尹相比。伊尹是商朝著名贤相,辅佐商汤成就大业。孟子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志向追求,不愿简单与他人类比。“仲尼方可期文王”,则是说孔子期待遇到像周文王那样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明主。此句将孟子、孔子两位圣贤的行事态度与追求点出,暗示他们有着高远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圣贤自得固厚重,庸俗始以己较量”: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诗人认为圣贤之人能坚守自我,有着内心的笃定和深厚的修养,他们对自身价值有清醒认知,不轻易与世俗之人比较衡量。而庸俗之人恰恰相反,往往以自己的标准和见识去评判他人,凸显出两者境界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圣贤的高尚与不凡,也为后文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埋下伏笔。“微生喜以佞面诋,臧氏恶非礼所当”:“微生”指微生亩,“佞”表示巧言谄媚。微生亩喜欢当面用巧言诋毁他人。“臧氏”指臧仓,他曾在鲁平公面前诋毁孟子,阻止鲁平公见孟子,其行为不符合道义。诗人列举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例子,以他们的不当行为作为庸俗之人的典型,说明这些人以不正当手段去评判、对待他人,与前文的圣贤形成鲜明反差,展现出品德低下之人的丑恶行径。“惜哉二子不自重,以人可否何不详”:诗人发出感慨,认为微生亩和臧仓这两个人不懂得自重,他们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决定他人的可与否,这种做法是不明智且浅薄的。“惜哉”二字,饱含诗人对他们行为的惋惜与批判,也借此警示世人要以圣贤为榜样,坚守正道,自重且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升华了诗歌对人格修养和价值判断的思考主题。
上一篇:宋·王令《我策我马寄王介甫》
下一篇:宋·王令《到润望竹林寺忆朱昌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