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庭宇好崇基":高耸明亮的厅堂,筑在巍峨的台基上,
"枉把疏帘窣地垂":却枉自把稀疏帘幕垂到地面。
"必欲满堂阴有乐":若想借帘影让满堂之人享乐,
"谁能暗室自无欺":谁又能在暗室里做到心无欺瞒。
# 自:明本作遂。
"卷舒未必风无意":帘幕卷舒未必只是风的无意,
"间隙须防燕解窥":缝隙间还须防燕子暗中窥探。
"莫道人终可遮障":莫说人终究能靠遮障藏尽一切,
"可终遮障亦何为":到头来这遮障又能有何用处。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高明庭宇好崇基,枉把疏帘窣地垂”,诗人先描绘出高大华丽、根基稳固的庭宇,然后笔锋一转,说这样的庭宇却白白地垂着落地的疏帘。从生活中的寻常场景入手,抓住庭宇的堂皇与疏帘垂地这一矛盾之处,引发读者对垂帘行为的疑问,为后文展开描述和议论作铺垫。颔联“必欲满堂阴有乐,谁能暗室自无欺”,承接首联的疑问,点明了垂帘的原因可能是想要在屋内享受奢华快乐而不被外界知晓。但诗人紧接着反问,在这遮蔽的暗室中,又有谁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不自我欺骗呢?从对垂帘行为原因的猜测,深入到对这种行为背后心理的质疑,使诗歌的思考深度进一步加强。颈联“卷舒未必风无意,间隙须防燕解窥”,从对垂帘者心理的挖掘转移到帘子本身的状态。帘子的卷舒不一定只是因为风的无意吹拂,而帘子的间隙也要防止燕子窥视屋内的情况。尾联“莫道人终可遮障,可终遮障亦何为”,是全诗最强烈的转折。直接点明即使想要遮障,最终也无法真正遮障住什么,否定了垂帘遮障的行为,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质问遮障的意义何在,具有深刻的警世意味,告诫人们不要妄图以虚假的遮掩来逃避内心的审视和外界的监督。
上一篇:宋·王令《答黄薮富道》
下一篇:宋·王令《寄满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