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何寥疏":古时的风尚何等稀少,
"世方盛夸慕":世人却正极力追捧。
"利涂剧先趋":追逐利益的人争先恐后,
"直轨迷曲注":正直的道路却被曲解。
# 注:明本作驻。
"浑浑九河翻":混沌的九河翻涌,
"仡仡百川注":众多的百川奔流。
"分争或多岐":人们争执不休各有歧途,
"敛枕才一趣":收敛心思只追求一个目标。
# 敛:原作险,据明本改。
"睢盱承至欢":睁大眼睛迎合欢心,
"詟叠谢绝怒":恐惧战栗不敢表露。
"才得升斗多":勉强得到些许钱财,
"勉售形骸顾":便竭力维持表面风光。
"不知万钟得":岂知万钟俸禄虽多,
"孰与一日裕":怎比得上片刻的安逸。
"况承丘山羞":更何况背负着如山般的羞耻,
"愿易顷刻遇":只愿换取片刻的解脱。
"谁能脱近役":谁能摆脱现实的枷锁,
"自放就遐骛":自由地追寻远方。
"航湖足茭鱼":泛舟湖上采菱捕鱼,
"拔野厌芼茹":荒野采撷野菜已厌倦。
"行招千古游":与古人神交遨游天地,
"坐与来世语":静坐与后世对话。
"延风敞虚襟":敞开衣襟迎接清风,
# 敞:原作敝,据嘉业堂本改。
"揖月坐嘉树":举杯邀月共坐树下。
"此意固有然":这般心意本是如此,
# 然:原校:一本作自有尚。
"童儿未堪预":孩童却难以理解其中真意。
# 童儿:原校:一本作儿童。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古风何寥疏,世方盛夸慕”两句以感慨开篇,指出古人那种质朴、高洁的风尚已十分稀少,而当下世人正热衷于相互夸耀、倾慕追名逐利之事。一个“何”字强化了诗人对古风不再的惋惜与慨叹,为全诗奠定了对世俗风气批判的基调。“利涂剧先趋,直轨迷曲注”两句描绘了世人追逐利益的急切状态。“利涂”即“利途”,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利益之路,原本正直的人生轨道也因此迷失,走向了曲折、歪斜的方向。诗人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将世人被利益迷惑的现实刻画得入木三分。“浑浑九河翻,仡仡百川注”运用比喻手法,把世人追逐利益的混乱场面比作九条大河汹涌翻腾,众多河流争相奔涌汇聚。“浑浑”突出河水的浑浊、混乱,“仡仡”则强调水流奔腾不息的态势,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世俗追名逐利时的喧嚣与无序。“分争或多岐,敛枕才一趣”进一步说明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各执己见,纷争不断,道路众多且充满分歧,但最终的目标却都归结于对利益的追求这一点上。诗人深刻地揭示了世人在利益面前虽有不同的表现和路径,本质却毫无差异。“睢盱承至欢,詟叠谢绝怒”描写了世人在追逐利益时的丑态。他们满脸媚态地去迎合他人以换取欢心,面对权威或可能带来不利的情况时,又因恐惧而小心翼翼地避免触怒对方。“睢盱”“詟叠”两个词语精准地描绘出这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嘴脸,充满讽刺意味。“才得升斗多,勉售形骸顾”指出世人仅仅为了获得少量的利益,就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与尊严。“升斗”极言所得之少,“勉售”则表明这种行为是违背本心的无奈之举,深刻地批判了人们为利益而丧失自我的可悲。“不知万钟得,孰与一日裕”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的思考。世人只知道追求丰厚的物质财富,却不明白即使获得再多的财富,又怎比得上内心自在、满足的一天。诗人借此引发人们对真正的富足生活的思考,强调精神层面的满足更为重要。“况承丘山羞,愿易顷刻遇”进一步阐述,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甚至甘愿承受如山般沉重的耻辱,只求一时的机遇和好处。诗人对这种为利益而不顾尊严、丧失底线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谁能脱近役,自放就遐骛”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他感慨有谁能够摆脱眼前世俗事务的束缚,让自己自由自在地去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生活。此句展现出诗人不甘于世俗的心态和对自由的渴望。“航湖足茭鱼,拔野厌芼茹”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场景。在湖中泛舟,能够有足够的鱼虾可捕;在田野中采摘,能尽情享受野菜的美味。诗人用简单、质朴的画面,勾勒出一种自给自足、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与前文所写的世俗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行招千古游,坐与来世语”体现了诗人精神层面的追求。行走时仿佛能与千古圣贤一同游历,闲坐时又好像可以与未来之人交流对话。这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精神境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沉浸于与古今哲人的精神交流之中。“延风敞虚襟,揖月坐嘉树”描绘了诗人悠然惬意的状态。迎着清风敞开胸怀,对着明月坐在美好的树下,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且充满诗意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一画面,将自己渴望摆脱世俗、享受自然与宁静的心境完美地展现出来。“此意固有然,童儿未堪预”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所追求的这种生活和心境是本就如此,然而这种深刻的感悟和追求,年幼无知的孩童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诗人以此句强调自己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也暗含了对世俗之人难以理解自己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