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shī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1
tūn
fēng
miào
lún
dāng
nián
jiàn
zhēn
shì
xián
yīn
fèn
fēi
guān
shī
dào
qióng
rén
juān
chán
xiàng
sān
qiān
shǒu
zhào
yào
耀
qián
kūn
bǎi
chūn
yǒu
míng
shēn
hòu
shì
wéi
zhǒng
lái
jiāng
bīn

译文

杜甫的诗作气势磅礴,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他年轻的时候却是平庸度过,不被人赏识。他的诗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发奋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该穷苦一生。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写刻画人间事物与自然景象的诗篇三千首,诗篇灿烂辉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身后虽有大名,但生前却寂寞、困顿,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逐句剖析

"气吞风雅妙无伦":杜甫的诗作气势磅礴,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

# 妙无伦: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气吞:《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多写实际生活,能反映当时社会面貌。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可比《国风》;《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等作可比《小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述怀》《彭衙行》等篇可比《大雅》,作用或有过之。故曰“气吞”。

"碌碌当年不见珍":他年轻的时候却是平庸度过,不被人赏识。

# 碌碌当年不见珍:意谓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作品不是很赏识,所以他一生只能在离乱中穷困度过。碌碌,平庸无能。

"自是古贤因发愤":他的诗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发奋努力的结果,

# 自是古贤因发愤:意谓杜甫诗作的巨大成功,自然是他和古代圣贤一样发愤努力的结果。

"非关诗道可穷人":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该穷苦一生。

# 非关诗道可穷人:作者认为杜甫诗的成功,不能说是“穷而后工”更不能说写诗这件事“诗道可穷人”。诗与穷,穷与工的关系,古人议论甚多,这是作者的看法。

"镌鑱物象三千首":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写刻画人间事物与自然景象的诗篇三千首,

# 三千首:言杜诗内容非常丰富,数量之多。杜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物象:指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形象。,镌鑱:雕刻,塑造。

"照耀乾坤四百春":诗篇灿烂辉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 照耀乾坤四百春:意谓杜诗光芒万丈,自产生至作者写此诗时,照耀世界约计已历四百年之久。

"寂寞有名身后事":身后虽有大名,但生前却寂寞、困顿,

"惟余孤冢来江滨":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 来:一作耒。,余:一作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老杜诗集》是宋代王令创作的七言律诗,属咏史诗题材。诗中以“气吞风雅妙无伦”等句,高度赞誉杜甫诗歌超越经典、刻画入微且流传深远的艺术成就,同时借“碌碌当年不见珍”“惟馀孤冢耒江滨”等表述,道出杜甫生前才华遭漠视、身后孤寂的悲辛际遇。诗人借由对杜甫创作动因的思考,否定“诗道穷人”的观点,以沉郁悲愤的笔触,既表达对杜甫的崇敬与同情,也为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文人鸣不平,字里行间充满傲岸之气,控诉世俗对贤才的不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读老杜诗集》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尚无确切考证。诗人王令对唐代诗圣杜甫怀有深切的崇敬之情,他在阅读杜甫诗集后,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抒发对杜甫诗歌成就与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咏史诗。介绍了杜甫诗歌的卓越成就与生前不遇的悲辛遭际,以深沉的笔调赞颂杜甫诗歌气吞风雅、流传千古的艺术魅力,同时对其怀才不遇的一生寄予真挚同情。诗中借杜甫的人生际遇,表达了对古往今来众多不得志文人的惋惜,更以傲兀不平之气,控诉世俗对贤才的漠视,抒发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悲愤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诗人王令以简洁凝练的笔触,直接点明对杜甫诗歌成就的高度评价与对其人生境遇的深切感慨。“气吞风雅妙无伦”,肯定杜甫诗歌在继承《诗经》“风雅”写实传统的基础上,达到精妙卓绝的艺术境界。如杜甫《三吏》《三别》等篇,以质朴笔触展现民生疾苦,可比《诗经・国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宏篇巨制,以深沉忧思反映家国命运,可与《大雅》媲美。然而,“碌碌当年不见珍”却笔锋一转,指出杜甫生前才华被世人忽视,尽管拥有绝代才情,却难以施展抱负、获得赏识,生活困窘坎坷,这两句将杜甫诗歌的卓越与人生的困顿并置,奠定了全诗感慨深沉的基调。颔联“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王令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创作根源。他援引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认为杜甫的创作同样源于对时代动乱、人民苦难、国事艰危的深切感触。安史之乱下百姓流离失所,杜甫自身也饱尝颠沛之苦,这些经历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动力。同时,诗人在此反驳“诗道可穷人”的观点,通过韩信、伍员等非诗人穷困的例子,以及曹植、谢灵运等诗人境遇并非困窘却仍能写出佳作的事实,指出诗歌创作与诗人境遇虽有联系,但“穷而后工”并非绝对真理,强调杜甫诗歌的价值在于其发愤抒情,而非困窘处境。颈联“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是王令对杜甫诗歌的有力概括。“三千首”虽为约数,却形象展现杜甫诗作数量之丰、内容之广。杜甫的诗涵盖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对亲友的怀念等众多主题,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之作,还是论艺、题画的作品,皆有上乘表现。“照耀乾坤四百春”则从时间维度,点明杜甫诗歌自其成年至王令所处的宋代,历经约四百年,始终影响深远,引发后世读者的共鸣,激励着一代代爱国人士,这句诗饱含王令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崇敬与赞美。尾联“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王令将目光转向杜甫的身后之事,流露出深沉的惋惜与悼念之情。杜甫虽声名远扬,诗篇千古流传,但其生前寂寞困苦,死后亦显萧条。杜甫卒于耒阳舟中,灵柩多年后才被迁葬,王令写诗时,杜甫的遗体已不在耒阳,但“孤冢耒江滨”的意象,仍生动勾勒出杜甫身后无人问津的凄凉景象,诗人借此强化对杜甫一生遭遇的同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命运对这位伟大诗人的不公。

3. 作品点评

《读老杜诗集》以深沉笔触贯穿全篇,在对杜甫诗歌成就的盛赞中,饱含对其人生际遇的叹惋与悲愤。王令从杜诗继承《诗经》风雅传统、题材广阔、影响深远等角度,细致铺陈其艺术价值,同时也直言杜甫生前未得赏识、穷困潦倒的坎坷命运。诗中不仅是对杜甫个人的感怀,更借由杜甫的经历,映照出古往今来众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困境。王令以犀利的视角,否定“诗道穷人”的片面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俗埋没贤才的不满,一股不甘与愤懑之气自然流露,既展现出对杜甫的深切同情,也彰显出对时代埋没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读来令人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读老杜诗集》是一首论诗诗。诗中满怀崇敬的感情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一生辛酸悲苦的遭遇寄予了真挚而深切的同情。这首诗寄慨深沉,感情叹惋悲愤,充满了诗人的赞叹与悼念之情。

清王昶《诗词曲名句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寄介甫》

下一篇:宋·王令《醉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