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shān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1
wàn
qǐng
qīng
jiāng
jìn
shān
qián
kūn
dōu
xiàng
zhōng
kuān
lóu
tái
yǐng
luò
lóng
hài
zhōng
qìng
shēng
lái
shuǐ
shí
hán
hǎi
mén
fēi
bái
niǎo
cháo
huí
guā
jiàn
huáng
tān
dāng
shí
wài
fēng
è
zhǐ
gāo
sēng
jìng
chù
kàn

译文

万顷清江浸染碧绿山峦,天地万物仿佛都被收纳进这一片江天,显得格外辽阔宽广。楼台倒影惊动鱼龙,钟磬的声响从寺中传来,穿透水面,连水中的石头都仿佛染上了几分清寒。黄昏时分,海门之上有白鸟展翅飞掠,潮水退去后,瓜步一带的黄色滩涂便显露出来。当年寺外的江面上风波险恶,也只有高僧能在宁静中安然静观这一切。

逐句剖析

"万顷清江浸碧山":万顷清江浸染碧绿山峦,

"乾坤都向此中宽":天地万物仿佛都被收纳进这一片江天,显得格外辽阔宽广。

"楼台影落鱼龙骇":楼台倒影惊动鱼龙,

# 骇:惊骇。

"钟磬声来水石寒":钟磬的声响从寺中传来,穿透水面,连水中的石头都仿佛染上了几分清寒。

# 钟磬声:金山寺中传来的佛徒击钟鸣磬的声音。

"日暮海门飞白鸟":黄昏时分,海门之上有白鸟展翅飞掠,

# 海门:象山、焦山对峙而立,形成一座天然的门户。

"潮回瓜步见黄滩":潮水退去后,瓜步一带的黄色滩涂便显露出来。

# 潮回瓜步见黄滩:江潮一涨一落,拍打江岸。瓜步山下,岸边一片金色沙滩。

"当时户外风波恶":当年寺外的江面上风波险恶,

# 当:明本作常。

"只得高僧静处看":也只有高僧能在宁静中安然静观这一切。

# 只得: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山寺》是北宋诗人王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精妙笔触描绘江景与寺庙景观,尽显壮阔意境。全诗四联分别刻画金山寺在不同时空下的独特景象:首联“万顷清江浸碧山”以宏阔视角铺展山水交融之景,江水浩渺无垠,青山倒映其中,浑然一体的画面瞬间将读者带入苍茫辽阔的意境;颔联通过动态光影与钟磬声响的交织,构建起视听相融的感官体验,让静谧的山寺多了几分灵动与悠远;颈联笔触转向黄昏江滩,勾勒出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悄然切换的景致中藏着时间流转的痕迹;尾联以“户外风波恶”与“高僧静处看”形成鲜明对比,于自然景象的对照中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深邃哲思。诗作巧妙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具体可感的地理意象与空灵玄妙的禅意哲思有机融合,在北宋诗坛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山水诗中独具风貌的雅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王令生平记载,这首《金山寺》或作于他在润州(今镇江)迎亲期间(约1059年)。彼时的金山寺,尚立于大江中流,潮汐涨落的壮阔景象是诗人亲历的地理实景。王令将自身漂泊辗转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让眼前的自然景观与心底的人生感悟相互交织、浑然相融,使得诗作在描绘山水之美的同时,更添了一层深沉的生命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通过描绘金山寺所处的万顷清江、碧山倒影等壮阔江景,以及寺庙在不同时空下的光影、声响、黄昏江滩等景观,展现了金山寺的独特风貌与壮阔意境,同时将自然景观与自身漂泊经历相融合,借“户外风波恶”与“高僧静处看”的对比,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哲思与对宁静超脱境界的体悟。

2. 写作手法

反衬:“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以金山寺环境带来的“乾坤宽”的开阔感,反衬诗人在尘世中感受到的“天地窄”,通过空间感受的反差,突出世俗社会的束缚与金山寺带来的心灵舒展。俯仰结合:“万顷清江浸碧山”以俯仰视角写景,“浸”字将山水空间立体交融,实现液态与固态的物质转化,构建物我交融意境。拟人:“楼台影落鱼龙骇”以“骇”字赋予鱼龙拟人化反应,这一拟人看似写鱼龙之态,实则暗衬楼台之高、倒影之深,既侧面烘托出金山寺临江而立的雄峻气势,又为静谧的江景注入了一丝灵动的想象空间。通感:“钟磬声来水石寒”,清越的钟磬声从山水间传来,竟让人觉出溪水的清润、山石的微凉,听觉牵出触觉,让山水之景既有雅致声响,又有沁人凉意,场景更显空灵,意境也更鲜活。意象组合:全诗通过清江、钟磬、白鸟等意象构建动静相生的意境。白鸟忽从江面掠过,振翅翻飞的身影是鲜活的动态,与清江的静、钟磬声的悠远相衬。静景托出动景,动景又为静景添了生机,三者交织,让整个意境既有清幽的质感,又不失鲜活的意趣。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阔大的视角勾勒金山寺的整体环境。“万顷清江浸碧山”中,“浸”字生动写出江水环绕青山、山影倒映水中的景象,仿佛青山是从江水中生长而出,展现出山水交融的壮阔。紧接着“乾坤都向此中宽”,将视野从具体山水拓展到天地之间。这一句既呼应了实景的开阔,诗人登临后极目所见的江天浩渺,更暗含深层情感,此前困于城中的局促,包括居住环境的狭窄和世俗压力的压抑,在此刻被山水的浩渺消解,“宽”字不仅写空间,更写郁结心胸的舒展,以金山的“宽”反衬尘世的“窄”,奠定全诗由景入情的基调。颔联:转向金山寺的建筑与声响,以虚写手法展现寺宇的超凡气象。“楼台影落鱼龙骇”不直接描写楼台的巍峨,而是借水中倒影引发“鱼龙骇”的想象,楼台倒影映入江水,竟让水底鱼龙感到惊骇,暗喻寺宇的壮丽远超水下“龙宫”,赋予建筑神话般的奇幻色彩,侧面烘托金山寺的宏伟。“钟磬声来水石寒”则从听觉入手,佛寺的钟磬声本是肃穆空寂的,诗人却写“水石寒”,钟声传来时,仿佛连山水岩石都染上了凄冷的意味。这既是钟声带来的心灵触动,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世俗的纷扰与佛寺的清幽形成对比,钟声成了连接尘世与超脱的媒介,让他在声响中感受到与世俗的疏离。颈联:转向傍晚的远景,以时空的辽阔触发人生感慨。“日暮海门飞白鸟”描绘天色渐晚,海门处白鸟孤飞,“白鸟”的渺小在“海门”的寥廓背景下,凸显空间的浩渺与孤寂;“潮回瓜步见黄滩”则写江潮退去后,瓜步山下露出黄色沙滩,既呼应了“潮回”的自然规律,也暗合时间的流逝。两句一写空间寥廓,一写时间推移,天地的永恒与自然的循环,反衬出诗人自身的漂泊无依,在浩渺时空里,何处是安身立命之地?景中藏情,为尾联的感慨埋下伏笔。尾联:由景及情,直抒胸臆。“当时户外风波恶”中的“风波恶”并非指自然界的风浪,而是隐喻世俗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顿,与前文尘世的“窄”相呼应。“只得高僧静处看”则是诗人的反思,面对世俗的“风波”,或许只有像金山寺的高僧那样,在清静中静观世事,才能摆脱烦恼、超脱羁绊。这一句既是对高僧状态的向往,也是诗人在失意中对精神归宿的探寻,虽带消极避世色彩,却真实流露了他对世俗压力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渴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七水车问龙》

下一篇:宋·王令《秋日寄满子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