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
饿
zhě
xíng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1
xuě
zhǐ
dǎo
rén
xià
zhě
chū
xíng
zhě
zhǐ
shì
kōng
dào
zhōng
xíng
nǎi
shuí
è
饿
zhě
yuán
mén
gāo
táng
shí
yǐn
yuàn
cóng
quǎn
zhì
qiú
ěr
wén
mén
xiǎ
shēn
jiù
bài
bài
qún
hóu
gān
shēng
lèi
yǐn
zhàng
páng
shào
nián
suǒ
guī
shì
zhǐ
shàng
hái
cháng

译文

雨雪纷纷下个不停,泥泞的道路曲折难行,拉车的马倒在地上,行人都无法继续赶路。居家的人闭门不出,在外的人也纷纷停下脚步,本该热闹的中午集市,此刻空荡荡的大路不见人影。路上独自踉跄而行的是谁,原来是个饿得皮包骨头的乞丐,背着破席子沿街挨家挨户呼喊求食。高门大户里的宴席,难道会没有吃剩的饭菜,哪怕是猪狗吃剩的残渣,我也愿意去讨一口。他听见大门开合的声响,立刻挣扎着爬过去叩拜,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来,嘴里一遍遍唤着“家奴”。可喉咙早已干渴得发不出声音,想哭却没有一滴眼泪,最后他只能拄着拐杖离开,除了这,又能怎么办呢。路边的少年目睹这一幕,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回到家后,看着桌上的纸,又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逐句剖析

"雨雪不止泥路迂":雨雪纷纷下个不停,泥泞的道路曲折难行,

"马倒伏地人下无":拉车的马倒在地上,行人都无法继续赶路。

# :原校:一本作扶。

"居者不出行者止":居家的人闭门不出,在外的人也纷纷停下脚步,

# 止:原校:一本作返。

"午市不合入空衢":本该热闹的中午集市,此刻空荡荡的大路不见人影。

# 入:明本作人。

"道中独行乃谁子":路上独自踉跄而行的是谁,

"饿者负席缘门呼":原来是个饿得皮包骨头的乞丐,背着破席子沿街挨家挨户呼喊求食。

"高堂食饮岂无弃":高门大户里的宴席,难道会没有吃剩的饭菜,

"愿从犬彘求其余":哪怕是猪狗吃剩的残渣,我也愿意去讨一口。

"耳闻门閕身就拜":他听见大门开合的声响,立刻挣扎着爬过去叩拜,

# 閕:明本作开。

"拜伏不起呼群奴":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来,嘴里一遍遍唤着“家奴”。

# 呼:明本作呵。

"喉干无声哭无泪":可喉咙早已干渴得发不出声音,想哭却没有一滴眼泪,

"引杖去此他何如":最后他只能拄着拐杖离开,除了这,又能怎么办呢。

"路旁少年无所语":路边的少年目睹这一幕,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 路:原校:一本作道。

"归视纸上还长吁":回到家后,看着桌上的纸,又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饿者行》是北宋诗人王令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当时北宋社会土地被有钱人大量兼并,百姓赋税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民被迫离开家乡、难以生存的艰难处境。全诗围绕寒冬时节饥民讨饭的场景展开,用简单直接的描写,展现他们沿街请求施舍剩饭,却被富贵人家驱赶的遭遇。诗里像“喉干无声哭无泪”“愿从犬彘求其余”这样的句子,用冷静的笔调写出了不同阶层的对立;结尾处借“路旁少年”沉默长叹的细节,含蓄地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这首诗没有过多展开复杂的情节,只选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就反映出北宋末年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令生活的宋代,正处在战乱频发的时期。辽金两国不断侵扰边境,蒙古军队也频繁南下进攻,朝廷只能迁都到临安,勉强维持生存。但社会的腐败风气并未因外敌威胁而改变,皇亲国戚、地方豪强仍趁机抢占土地、搜刮钱财,导致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许多人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保证。诗人目睹这些现实,将所见所感写入诗中,鲜明表达了对当时腐败制度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悯农诗​​,通过描绘北宋中叶饥民在严寒风雪中乞食的悲惨场景,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生疾苦。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开篇,通过白描直接呈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停滞的社会状态。雨雪、泥泞、倒伏的马匹,构成一幅萧瑟图景,暗示民生凋敝。后文“饿者负席缘门呼”仅用七字,便勾勒出乞丐衣衫褴褛、背席乞食的潦倒形象,未加修饰却极具画面感。设问:“道中独行乃谁子”以设问引出主人公,既点明其孤独无依的处境,又引发读者对“饿者”身份的关注。这种追问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普遍性社会问题,暗示饥寒交迫者并非个例。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以冷寂的笔触勾勒出恶劣的环境:雨雪连绵,泥路泥泞难行,连马匹都因路滑倒地,行人更是寸步难行。“马倒伏地”“人下无”的细节,强化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为饿者的出场铺垫了沉重背景。接着“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转向社会场景:居民闭门不出,行客停滞不前,本应热闹的午市却空无一人。“不合”二字暗含反常,市集的热闹与此刻的空荡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灾荒或贫困下民生的凋敝,饿者的出现更显突兀与悲凉。“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正式引出核心人物:道路中独自踽踽而行的,是背着破席的饿者。“独行”强调其孤独无依,“负席”可见他仅有的破旧铺盖;“缘门呼”三字以动作细节,刻画出饿者沿街挨家挨户哀告的卑微姿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高堂食饮岂无弃,愿从犬彘求其余”直述饿者的心声:高门大户的餐食难道没有剩余?只求能从猪狗吃剩的食物中求得一点残羹。“岂无弃”的反问与“愿从犬彘”的恳求形成尖锐对比,既写出饿者饥饿至极、尊严尽失的惨状,又暗讽富贵人家的奢靡浪费,隐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耳闻门閕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进一步通过动作细节强化饿者的屈辱:听到门响便慌忙叩拜,伏地不起地呼唤仆人。“耳闻”“身就”“拜伏”一系列连贯动作,将饿者的恐惧、急切与卑微刻画得入木三分,为求一线生机,他不得不放下自尊,却仍被“群奴呵斥”驱赶(“呼群奴”因押韵倒装为“群奴呵”)。这一场景将饿者求食不得的绝望推向高潮。“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以矛盾描写深化悲剧:饿者因极度虚弱而“无声哭无泪”,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引杖去此他何如”的问句,更显其走投无路、不知所终的凄凉。至此,饿者的生存希望彻底破灭,人物悲剧达到顶点。结尾两句“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从旁观者视角收束:路过的少年面对惨状沉默无语,回家后看着纸张(或为诗稿、记录)仍长吁不已。“无所语”的沉默与“长吁”的无奈,侧面烘托出饿者惨状的震撼力,少年的无言,既是个人情感的沉重,也暗示社会对苦难的无力与反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里,诗人只选了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幕:一个饿汉上门讨饭的场景,进行了艺术提炼。既没有回溯这饿汉过往的苦难经历,也没有说明他怎么会沦落到要饭的地步。诗中只写了他在雪天里外出乞讨,能看出他饥寒交迫;一个人背着席子沿门求助,能看出他的家已经败落。而这次讨饭的结果,是富户并没有给予他"恩惠",家奴还把他赶开了。虽然诗人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是阶级矛盾,但他亲眼见证了这一幕让人震惊的社会现实,并把它写进了诗里,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社会悲剧,由此可见诗人对这饿汉确实流露出了同情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洗竹》

下一篇:宋·王令《酒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