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山南下一峰高":升山的南边有一座高高的山峰,
"上尽层轩未厌劳":我登上层层轩廊,一点也不觉得辛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那与海相接的烟云常常显得惨淡,
"大寒松竹更萧骚":在大寒时节,松竹更显得萧索。
"经台日永销香篆":在经台上,白昼漫长,香篆逐渐燃烧完了,
"谈席风生落麈毛":在谈席间,风起的时候,麈毛纷纷飘落。
"我亦有心从自得":我也有心追求一种自得的境界,
"琉璃瓶水照秋毫":就如同那琉璃瓶中的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细微的秋毫一样。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元沙院》首联“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诗人开篇点明了元沙院的地理位置,在升山的南边,有一座高高的山峰,而元沙院就在山上。“上尽层轩未厌劳”则写出诗人不辞辛劳,登上层层轩廊,表现出诗人对元沙院的向往和游览的兴致勃勃。颔联“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诗人描绘了登上元沙院后所见到的广阔景象。远处,与海相接的烟云常常显得惨淡,而在大寒时节,松竹更显萧索。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感触,有感而发。颈联“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镜头转向寺院内部。在经台上,因为白昼漫长,香篆逐渐燃烧殆尽;在谈席上,风起时,麈毛飘落。这两句通过对寺院中经台和谈席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寺院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尾联“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诗人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示自己也有心追求一种自得的境界,就像那琉璃瓶中的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细微的秋毫一样。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自在、能够洞察细微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