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shā
yuàn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shēng
shān
nán
xià
fēng
gāo
shàng
jìn
céng
xuān
wèi
yàn
láo
hǎi
yān
yún
cháng
cǎn
dàn
hán
sōng
zhú
gèng
xiāo
sāo
jīng
tái
yǒng
xiāo
xiāng
zhuàn
tán
fēng
shēng
luò
zhǔ
máo
yǒu
xīn
cóng
liú
píng
shuǐ
zhào
qiū
háo

译文

升山的南边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我登上层层轩廊,一点也不觉得辛劳。那与海相接的烟云常常显得惨淡,在大寒时节,松竹更显得萧索。在经台上,白昼漫长,香篆逐渐燃烧完了,在谈席间,风起的时候,麈毛纷纷飘落。我也有心追求一种自得的境界,就如同那琉璃瓶中的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细微的秋毫一样。

逐句剖析

"升山南下一峰高":升山的南边有一座高高的山峰,

"上尽层轩未厌劳":我登上层层轩廊,一点也不觉得辛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那与海相接的烟云常常显得惨淡,

"大寒松竹更萧骚":在大寒时节,松竹更显得萧索。

"经台日永销香篆":在经台上,白昼漫长,香篆逐渐燃烧完了,

"谈席风生落麈毛":在谈席间,风起的时候,麈毛纷纷飘落。

"我亦有心从自得":我也有心追求一种自得的境界,

"琉璃瓶水照秋毫":就如同那琉璃瓶中的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细微的秋毫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元沙院》是北宋诗人曾巩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先写登上升山元沙院的过程,展现出诗人游览的兴致。接着通过颔联描绘了大寒时节云海苍茫、松竹萧索的自然景观,勾勒冬日山水的苍茫景象。颈联则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寺院中经台香篆、谈席麈毛的宁静场景。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追求自得之境的心境。全诗语言质朴凝练,情景交融,既描绘出元沙院的独特景致,又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生活和内心自得境界的向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元沙院》首联“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诗人开篇点明了元沙院的地理位置,在升山的南边,有一座高高的山峰,而元沙院就在山上。“上尽层轩未厌劳”则写出诗人不辞辛劳,登上层层轩廊,表现出诗人对元沙院的向往和游览的兴致勃勃。颔联“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诗人描绘了登上元沙院后所见到的广阔景象。远处,与海相接的烟云常常显得惨淡,而在大寒时节,松竹更显萧索。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色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感触,有感而发。颈联“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镜头转向寺院内部。在经台上,因为白昼漫长,香篆逐渐燃烧殆尽;在谈席上,风起时,麈毛飘落。这两句通过对寺院中经台和谈席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寺院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尾联“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诗人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示自己也有心追求一种自得的境界,就像那琉璃瓶中的水,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细微的秋毫一样。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自在、能够洞察细微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雪咏》

下一篇:宋·曾巩《苦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