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虽嗜学":我本性虽然喜爱学习,
"年少不自强":但年少时不懂得自强奋进。
"所至未及门":每到求学之处连门槛都未真正踏入,
"安能望其堂":又怎能奢望登堂入室?
"荏苒岁云几":时光匆匆流逝几年,
# 荏苒:柔弱貌。
"家事已独当":家中事务已需独自担当。
"经营食众口":为养活众多家人而操持生计,
"四方走遑遑":四方奔波忙乱慌张。
# 遑遑:匆忙貌。《列子·杨朱》:“遑遑尔竟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
"一身如飞云":整个人如同飘飞的云朵,
"遇风任飘扬":遇到风便任其吹向远方。
"山川浩无涯":山川广阔无边无际,
"险怪靡不尝":艰难险阻无不亲身品尝。
"落日号虎豹":落日时分虎豹吼叫,
"吾未停车箱":我却不能停车躲藏。
"波涛动蛟龙":波涛翻涌蛟龙搅动,
# 蛟龙:即蛟。以其形似传说中的龙,故称。
"吾方进舟航":我仍要驾舟破浪前往。
"所勤半天下":半生劳苦奔走半个天下,
"所济一毫芒":所成却如毫芒般微茫。
# 毫芒:犹毫末,比喻极其细微。,济:接济、帮助。
"最自忆往岁":最难忘往年岁月,
"病躯久羸尫":病弱身躯长久衰颓模样。
# 羸:瘦小虚弱。
"呻吟千里外":在千里之外呻吟辗转,
"苍黄值亲丧":仓促间又遭遇亲人丧亡。
# 值:正当。,苍黄:忽遽貌。唐杜甫《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母弟各在无":母亲和弟弟各在远方,
"计归恐惊惶":想归乡报丧唯恐他们惊恐慌张。
# 计:一作讣。
"凶祸甘独任":甘愿独自承担凶祸,
"危形载孤艎":孤舟载着危境中的灵柩前往。
"崎岖护旅榇":崎岖坎坷中护送灵柩,
"缅邈投故乡":遥远漫长地投奔故乡。
# 缅邈:遥远貌。晋陆机《拟古诗》:“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沈。”
"至今惊未定":至今惊魂仍未安定,
"生还乃非常":能活着回来真是超乎寻常。
"忧虑心胆耗":忧虑消磨了心胆,
"驰驱筋力伤":奔波损伤了筋力肝肠。
# 驰驱:疾行,奔波。《孟子·滕文公》:“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诡遇,一朝而获十。”
"况已近衰境":何况已接近衰老之境,
"而常犯风霜":却仍常常遭受风霜。
"驱之久如此":如此长久地驱驰劳累,
"负疴固宜长":疾病缠身自然久长。
# 疴:病。
"朝晡暂一饱":早晚仅能短暂饱腹,
# 晡:申时,即下午三时至五时,也泛指傍晚。
"百回步空廊":百次徘徊在空旷走廊。
"未免废坐卧":坐卧不安已成常态,
"其能视缣缃":又怎能静心把书卷展放。
# 缣缃:供书写用的细绢。缃,浅黄色。转指书册。,其能:即岂能。
"新知固云少":新的知识本来就少,
"旧学亦已忘":旧日所学也已遗忘。
"百家异旨趣":百家学说旨趣各异,
# 百家:指先秦诸子,举成数而言。
"六经富文章":六经之中文章富丽堂皇。
# 文章:指曲折隐蔽的情节。,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之后也称六艺。
"其言既卓阔":它们的言辞既宏大开阔,
# 卓:高超、高明。
"其义固荒茫":义理又深远迷茫。
"古人至白首":古人直到满头白发,
"搜穷败肝肠":穷尽心力钻研,耗尽肝肠。
"仅名通一艺":也只能勉强通晓一门技艺,
"著书欲煌煌":著书立说才有望显扬。
# 煌煌:炽盛。唐杜甫《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瑕疵自掩覆":自身的瑕疵虽能掩盖,
# 瑕疵:喻缺点或过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
"后世更昭彰":后世却终将明晰昭彰。
# 昭彰:彰明。
"世久无孔子":世间长久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
# 孔子:即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指画随其方":众人便各自指点方向。
# 指画:由韩愈“口讲指画”而来。形容说话时放肆无忌或得意忘形的样子。也比喻乱加指点、批评。也作“指划”。
"后生以中才":后生们凭借中等才质,
"胸臆妄度量":便主观臆断随意衡量。
# 胸臆:胸怀,心中。
"彼专犹未达":那些专精学问的人尚且不能通达,
"吾慵复何望":我这般疏懒又怎敢奢望?
# 慵:懒,困倦。
"端忧类童稚":忧愁烦乱时如同孩童,
# 端:详审。
"习书倒偏傍":研习文字竟将偏旁写颠倒。
"况令议文物":何况要议论典章文物,
"规摹讵能详":规划摹画怎能详尽周详?
# 规摹:通作“规模”,犹言制度程式。
"轮辕孰挠直":车轮车辕如何弯曲挺直,
# 挠:弯曲,屈服。,辕:车前驾牲畜的直木。
"冠盖孰纁黄":冠冕车盖该用何种赤黄色?
# 冠盖:指官吏的服饰和车乘,借借官吏。冠,礼帽。盖,车盖。
"珪璋国之器":圭璋作为国之重器,
# 珪璋:珪与璋皆为朝公所执的玉器。《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孰杀孰锋铓":该如何雕琢其形制锋芒?
"问十九未谕":所问十之八九不能通晓,
"其一犹面墙":剩下其一仍如面墙一样。
# 面墙:喻不学,如面向墙而一无所见。晋潘岳《西征赋》:“诵六艺以饰奸,焚诗书而面墙。”
"几微言性命":从细微处论及性命之理,
"萌兆审兴亡":于萌芽中审察兴亡之兆。
"兹尤觉浩浩":对此更觉学问浩瀚无边,
# 浩浩:旷远貌。《诗经·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吾讵免伥伥":我怎能不迷茫彷徨。
# 伥伥:无所见貌,无所适从。《荀子·修身》:“人无法则伥伥然。”
"因思幸尚壮":因而想到幸而身尚健壮,
"曷不自激昂":为何不自我激昂。
"前谋信已拙":从前的谋划确实笨拙,
"来效庶云臧":今后的努力庶几可求善美贤良。
# 臧:通“藏”,收藏。,庶:平民百姓。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渐有田数亩":渐渐有了几亩田地,
"春秋可耕桑":春秋时节可耕桑自养。
"休问就医药":不必再频寻医药,
"疾病可消禳":疾病自可消去安康。
# 禳:古代祭祀以驱邪除灾。
"性本反澄澈":本性应回归澄澈明净,
# 澄澈:清澈透明。
"情田去榛荒":心田需除去荒芜榛莽。
# 榛荒:荒芜。,情:一作清。
"长编倚修架":长篇典籍倚靠着高架,
"大轴解深囊":大轴书卷从深囊里解放。
"收功畏奔景":唯恐时光飞逝难收功业,
"窥星起幽房":凌晨窥星便起于幽房。
"虚窗达深暝":透过虚窗苦读到深夜,
# 暝:夜色昏暗。
"明膏续飞光":点燃膏烛让光明久长。
# 膏:脂肪、油脂。
"搜穷力虽惫":搜求穷究虽身心疲惫,
"磨励志须偿":磨砺志向定要实现愿望。
# 磨励:犹言磨炼。
"譬如勤种艺":就像勤奋耕种作物,
"无忧匮囷仓":不愁粮仓匮乏空荡。
# 仓:粮仓。《韩非子·初见秦》:“困仓空虚。”
"又如导涓涓":又如引导涓涓细流,
# 涓涓:细流。《荀子·法行》:“诗曰:涓涓源水,不雍不塞。”
"宁难致汤汤":何愁不能汇聚成滔滔大江。
# 汤汤:大水急流貌。《诗经·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昔废渐开辟":昔日荒废的学业渐次开拓,
"新输日收藏":新的知识每日积累收藏。
"经营但亹亹":只要勤勉不懈地钻研,
# 亹亹:勤勉不倦貌。
"积累自穰穰":自然会积累得丰足盛旺。
# 穰穰:丰盛,众多。
"既多又须择":学识既多便需精心选择,
"储精弃其糠":储存精华舍弃糟粕莠粮。
"一正以孔孟":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根本,
# 孔孟:孔子和孟子,即孔丘和孟轲。《汉书·艺文志》列孟子入诸子,魏晋后乃渐并称孔孟。
"其挥乃韩庄":兼收韩非子与庄子的思想。
# 韩:即韩非。前280?一前233。战国韩诸公子。
"宾朋顾空馆":宾朋来访空寂的馆舍,
"议论据方床":围坐方床共议学问短长。
# 床:古人的坐具。
"试为出其有":试着说出所学的内容,
"始如宫应商":如同宫声与商声应和一样。
# 宫:五音之一。
"纷纭遇叩击":面对纷纭问题的叩问,
"律吕乃交相":如音律交相响应般应对周详。
# 律吕:乐律的统称。古代乐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阳六曰律,为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曰吕、为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合称律吕。
"须臾极万变":片刻间论及万千变化,
# 须臾:一会儿,片刻。
"开阖争阴阳":如阴阳开合般探究深广。
# 阴阳:古以阴阳解释万物化生,凡天地、日月、昼夜、男女以至腑脏、气血皆分属阴阳。,阖:关闭,闭合。
"南山对尘案":尘案前面对南山,
"相摩露青苍":青翠山色相互映照显扬。
"百鸟听徘徊":百鸟徘徊仿佛在聆听,
"忽如来凤凰":忽然好似有凤凰飞降。
# 凤凰:凰本作“皇”。传说中鸟名。雄曰凤,雌曰凰。这里指祥鸟。
"乃知千载后":由此可知千年之后,
"坐可见虞唐":静坐亦可想见虞舜与唐尧的治世景象。
# 虞唐:即唐虞,古史言陶唐氏(尧)与有虞氏(舜),皆以揖让有天下,以唐虞时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坐:立即、顿时。
"施行虽未果":虽然未能施行抱负,
"贮蓄岂非良":知识储备岂非大有裨益可享。
"何殊厩中马":这何异于厩中的骏马,
"纵龁草满场":纵使满场吃草也是在积蓄力量。
# 龁:用力咬。
"形骸苟充实":身心若能充实饱满,
# 形骸:人的形体,躯壳。《庄子·德充符》:“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气力易腾骧":气力自可腾跃奔放。
# 腾骧:奔跃,超越。汉张衡《西京赋》:“负笋业而余怒,乃奋翅而腾骧。”
"此求苦未晚":追求学问虽苦却为时未晚,
"此志在坚刚":此志当如金石般坚刚。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分段赏析
“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两句是诗人自叙早年求学状态。“嗜学”点明本性对学问的热爱,“不自强”则坦诚年少时缺乏进取之力,开篇即见自我反思的诚恳,为全诗奠定了回顾与自省的基调。“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紧承前句,以“未及门”“望其堂”的求学阶段比喻,化用“登堂入室”典故,自嘲早年治学浅尝辄止,既未深入门径,更遑论触及学问堂奥,寥寥十字便将年少时求学不得法的遗憾尽显。“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转入人生阶段的叙述。“荏苒”写时光流逝,“独当家事”则点出成年后肩负的责任,简洁勾勒出从求学到持家的人生转折,隐含对岁月匆匆、责任骤至的感慨。“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具体描绘持家之艰。“食众口”见家族生计压力,“四方走”状奔波之态,“遑遑”叠字强化忙乱焦虑之感,诗人以直白语言写出为生计劳苦奔波的现实处境,读来倍觉沉重。“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以飞云遇风为喻,形容自身漂泊无定的状态。飞云本无根蒂,遇风则随势飘荡,恰如诗人为生计所迫、四处奔走的命运,比喻生动贴切,将人生的无奈与渺小融入自然意象之中。“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概括漂泊经历的艰险。“浩无涯”极言山川广阔,“险怪靡不尝”则直言遍历险阻,两句虽未具体铺陈,却已让人想见其长途跋涉中遭遇的千难万险,暗含对过往艰辛的慨叹。“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选取黄昏虎啸的惊险场景。落日时分,虎豹吼叫,诗人却未停车躲避,以“未停车”的果决举动,凸显其为生计不得不冒险前行的坚韧,亦见生存压力下的无奈抉择。“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转写水上航行的危境。波涛翻涌,蛟龙搅动,诗人却迎难而上、继续行船,与前句陆上险途形成呼应,通过“动”与“进”的对比,展现其在困境中挣扎前行的勇气。“所勤半天下,所济一毫芒”是对半生奔波的总结。“半天下”极言劳苦范围之广,“一毫芒”则叹成果之微,巨大的付出与微薄的回报形成强烈反差,字里行间尽是对人生徒劳的无奈与自嘲。“最自忆往岁,病躯久羸尪”笔锋转向病痛记忆。“最自忆”强调印象深刻,“久羸尪”状久病体弱之态,由奔波之苦转入身体之痛,自然引出对生命磨难的更深层感慨,情感基调愈发沉郁。“呻吟千里外,苍黄值亲丧”追述远方丧亲之痛。“千里外”见远离家乡,“苍黄”写仓促慌乱,病痛中突遭亲丧,双重打击叠加,诗人以简笔勾勒极端困境,足见命运之残酷。“母弟各在远,计归恐惊惶”细述丧亲时的两难处境。母亲与弟弟远在他方,若归乡报丧恐惊其心,“恐惊惶”三字体贴入微,既见对亲人的关怀,亦显独自承担噩耗的孤苦,亲情之重与现实之艰交织。“凶祸甘独任,危形载孤艎”直陈独自担责的抉择。“甘独任”见担当之勇,“载孤艎”状孤舟载柩的凄凉场景,“危形”二字既写行船之险,亦喻处境之艰,悲壮中见孤绝。“崎岖护旅榇,缅邈投故乡”描绘归乡历程的艰辛。“崎岖”状路途难行,“缅邈”写归途遥远,诗人不辞辛劳护送灵柩返乡,“护”与“投”两个动词,尽显对亲人的责任感与归乡的迫切心。“至今惊未定,生还乃非常”收束丧亲往事的回忆。历经险途归乡,至今心有余悸,“生还乃非常”慨叹劫后余生的侥幸,将生死边缘的恐惧与劫后余生的庆幸凝练于句中,读之令人心惊。“忧虑心胆耗,驰驱筋力伤”总写身心损耗。长期忧虑消磨心神,奔波劳苦损伤体力,“耗”与“伤”二字直白有力,道尽半生磨难对身心的双重摧折,为后文治学困境作铺垫。“况已近衰境,而常犯风霜”递进一层,言及年龄与境遇的叠加压力。年近衰境本应安养,却仍须承受风霜之苦,“况”字强化无奈之感,既叹岁月不饶人,亦悲命运多舛。“驱之久如此,负疴固宜长”以因果句式解释病痛久缠的缘由。长期奔波劳苦,疾病缠身自属必然,“固宜长”看似淡然接受,实则隐含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喟叹,情感沉郁顿挫。“朝晡暂一饱,百回步空廊”刻画日常生活的困窘。早晚仅得勉强果腹,百回徘徊空廊,“暂一饱”见生计之艰,“步空廊”状精神之孤寂,物质匮乏与心灵空虚交织,尽显生活的索然无味。“未免废坐卧,其能视缣缃”承上说明治学荒废的原因。因体弱多病,坐卧不宁,何谈读书治学?“缣缃”代指书籍,以反问句式强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开篇“嗜学”形成鲜明反差。“新知固云少,旧学亦已忘”直接陈述学问疏失的现状。新学未增,旧学遗忘,短短十字道尽学业荒废之痛,既是对早年“不自强”的呼应,亦见岁月消磨对学问的侵蚀,感慨深沉。“百家异旨趣,六经富文章”转向对经典学问的审视。百家学说旨趣各异,六经文章博大精深,以“异”与“富”概括古代学术的丰富多元,为后文自惭学识浅薄张本,亦见诗人对学问的敬畏。“其言既卓阔,其义固荒茫”进一步描绘治学感受。经典之言宏大开阔,其义理却深远难测,“卓阔”与“荒茫”形成认知上的落差,既写出六经百家的深奥,亦隐含自身难以把握的困惑。“古人至白首,搜穷败肝肠”写古人治学之勤。直至白首之年,仍穷尽心力钻研,“败肝肠”极言用心之苦,以古人的执着对比自身的荒废,倍增自惭之意,亦为后文励志作铺垫。“仅名通一艺,著书欲煌煌”承接前句,叹治学之难。古人穷其一生仅得通晓一艺,著书立说方得显扬,“仅”字见成就之艰,既赞古人治学之专,亦叹学问门槛之高,隐含对自身的警示。“瑕疵自掩覆,后世更昭彰”议论著书传世的客观规律。著书者自掩瑕疵,然后世终将明晰,以冷峻笔触揭示学术传承的公正性,暗含对治学应严谨端正的期许,亦见诗人的学术反思。“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感慨学术权威的缺失。自孔子之后,世人各执一端议论学问,“指画随其方”状学术阐释的随意性,既叹学界乱象,亦忧自身难寻正途,迷茫之情溢于言表。“后生以中才,胸臆妄度量”批评后生治学的轻慢。以中等才质,仅凭主观臆断评判学问,“妄度量”三字见批判之严,既是对时人治学态度的反思,亦含自警之意,唯恐陷入浅薄。“彼专犹未达,吾慵复何望”以对比强化自惭。他人专精尚不能通达,自身疏懒又何谈成就?“犹”与“复”递进反问,将自卑与不甘交织的复杂心理展现无遗,为后文转折蓄势。“端忧类童稚,习书倒偏傍”自嘲忧虑过度、学识退化。忧愁烦乱时竟如孩童般颠倒字的偏旁,细节描写生动滑稽,却倍显心酸,既见身心疲惫对治学的影响,亦含自嘲后的振作之念。“况令议文物,规摹讵能详”以反问强调学识不足的困境。何况议论典章制度,又怎能详尽规划?“讵能详”的质疑,既是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亦见对严谨治学的向往,为后文励志张本。“轮辕孰挠直,冠盖孰纁黄”以连续设问列举治学细节。车轮车辕如何弯曲挺直?冠冕车盖的颜色如何辨别?通过具体典章名物的考辨之难,极言学问细节的繁杂,见治学之不易。“圭璋国之器,孰杀孰锋铓”继续设问,深化议题。圭璋作为国之重器,其形制如何雕琢?“孰杀孰锋铓”的疑问,既见对礼器制度的探究,亦象征对治国大道的追寻,学问之广与自身之渺小形成对比。“问十九未谕,其一犹面墙”总述治学困惑之深。所问十之八九不能通晓,其一亦如面墙而立、一无所知,以夸张笔法极言学识匮乏,自惭之态毕现,却也暗含知耻后勇的转机。“几微言性命,萌兆审兴亡”转向对高深学问的思考。从细微处论及性命之理,于萌芽中审察兴亡之兆,八字概括学术研究的终极意义,既见学问的深邃精微,亦显诗人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兹尤觉浩浩,吾讵免伥伥”收束前论,直抒困惑。面对此等宏大命题,更觉学问浩瀚无边,自己难免迷茫无措,“浩浩”与“伥伥”相互呼应,将个体在知识海洋中的渺小与惶惑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思幸尚壮,曷不自激昂”笔锋陡转,抒发励志之情。幸而年尚未老,何不振作自强?“曷不”反问掷地有声,展现诗人从迷茫中觉醒的决心,为后半篇奠定激昂基调。“前谋信已拙,来效庶云臧”反思过往,展望未来。从前谋划诚然笨拙,今后当力求善美,“信已拙”的坦诚与“庶云臧”的期许形成对比,见其痛改前非、重新振作的果决。“渐有田数亩,春秋可耕桑”勾勒生计愿景。渐有薄田数亩,可于春秋耕桑自给,言下之意为摆脱奔波生计、专注治学创造条件,平实语句中见生活安顿的渴望与治学的现实基础。“休问就医药,疾病可消禳”表达对健康的期许。放下对医药的依赖,疾病自可消除,虽有乐观之态,亦含对身心调养的重视,为专心治学扫清身体障碍,体现务实的励志态度。“性本反澄澈,情田去榛荒”转向心性修养。回归本性的澄澈明净,除去心田的荒芜杂草,以“情田”为喻,形象表达净化心灵、专注治学的追求,见其将治学与修身结合的理念。“长编倚修架,大轴解深囊”描绘整理书籍的场景。长编典籍倚于高架,大轴书卷出自深囊,动作描写中见对学问的亲近与珍视,“修架”“深囊”亦暗示藏书之丰,为治学做足准备。“收功畏奔景,窥星起幽房”刻画勤奋治学的情态。唯恐时光飞逝,天未亮便起于幽房治学,“畏奔景”以拟人手法写惜时之心,“窥星”细节见其勤奋之早,尽显励志之切。“虚窗达深暝,明膏续飞光”续写夜以继日的苦学。透过虚窗苦读至深夜,点燃膏烛继续照明,“达深暝”与“续飞光”以时间延续状勤学之态,“虚窗”“明膏”的意象更添治学的清苦与执着。“搜穷力虽惫,磨砺志须偿”直抒治学信念。搜求穷究虽心力交瘁,磨砺志向必当实现,“虽”与“须”形成转折,强调意志超越身体的疲惫,见其治学的坚韧与决心。“譬如勤种艺,无忧匮囷仓”以农耕为喻,阐明积累之理。如勤耕细作则仓廪充实,治学亦需勤奋积累,比喻浅近贴切,将抽象的治学之道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又如导涓涓,宁难致汤汤”再以水利为喻,强化坚持之效。引导涓涓细流,终成滔滔江河,“宁难致”的反问强调积累的必然结果,与前喻形成呼应,层层递进地说明治学需循序渐进。“昔废渐开辟,新输日收藏”总结治学进展。昔日荒废的学业渐次开拓,新的学识每日积累,“渐”与“日”见进步的持续性,平淡叙述中蕴含对坚持治学的肯定与欣慰。“经营但亹亹,积累自穰穰”重申治学态度。只需勤勉不懈地钻研,自然积累丰足,“亹亹”状勤勉之态,“穰穰”喻丰足之貌,以叠字强化量变到质变的哲理,朴素中见智慧。“既多又须择,储精弃其糠”提出治学方法。学识积累既多,须择其精华、弃其糟粕,“储精弃糠”的比喻,体现去粗取精的辩证思维,见诗人对治学深度的追求,而非盲目堆砌。“一正以孔孟,其挥乃韩庄”表明学术宗旨。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核心,兼收韩非子、庄子之长,“正”与“挥”的搭配,既见坚守主流思想的原则性,亦显兼容并蓄的开放性,体现宋代儒学的治学气象。“宾朋顾空馆,议论据方床”描绘学术交流场景。宾朋造访空馆,围坐方床议论学问,“顾”与“据”的动作,见友人往来的雅趣与论学的庄重,平淡场景中见治学的生机与活力。“试为出其有,始如宫应商”形容论学的默契。试以所学相告,如宫声应和商声般和谐,以音乐为喻,形象展现学术观点的呼应与共鸣,见论学之愉悦与思想的相通。“纷纭遇叩击,律吕乃交相”进一步描写论辩的精彩。面对纷纭问题的叩击,如音律交相响应般应对自如,“律吕交相”既状论辩的节奏感,亦显学识的系统性,见诗人对治学有成的期许。“须臾极万变,开阖争阴阳”概括论学的变化与深度。片刻间论及万千变化,如阴阳开合般探究深奥义理,“极万变”见思维的活跃,“争阴阳”喻论辩的深刻,尽显学术探讨的魅力。“南山对尘案,相摩露青苍”以景语收束论学场景。尘案相对南山,青翠山色相映,将自然之景与治学之境融合,“相摩”二字赋予山色动态,既写环境之幽,亦衬心境之宁,意境悠远。“百鸟听徘徊,忽如来凤凰”以奇幻想象收束全诗。百鸟徘徊聆听,忽有凤凰来仪,象征学问精进引来至善至美之境,以祥瑞意象寄托对治学终极境界的向往,于现实描摹中融入理想色彩。“乃知千载后,坐可见虞唐”升华主旨。由此知通过治学,可穿越千载、想见虞唐盛世,“坐可见”三字凝练地表达以史为鉴、以学致治的理想,将个人治学与追慕圣贤治世相结合,境界陡然开阔。“施行虽未果,贮蓄岂非良”以辩证态度看待治学价值。虽未施展抱负,然学识储备亦是良策,“虽”与“岂非”的转折,见其对治学本身意义的肯定,超越功利的务实态度跃然纸上。“何殊厩中马,纵龁草满场”以马为喻,阐明厚积薄发之理。如厩中骏马,虽满场吃草,实则蓄力待发,比喻形象贴切,既自嘲当前治学的“蓄势”状态,亦坚信积累后的迸发之力。“形骸苟充实,气力易腾骧”收束喻意,强调内在充实的重要性。身心若充实,自能气力腾跃,“苟”字含条件性期许,“易腾骧”则写必然结果,将治学对人格修养的提升简明道出。“此求苦未晚,此志在坚刚”以坚定语气作结。追求学问虽苦,然为时未晚,志向在于坚忍刚健,“未晚”见自省后的乐观,“坚刚”表矢志不渝的决心,全诗以励志之语收束,尽显宋代文人的进取精神。
上一篇:宋·曾巩《瞿秘校新授官还南丰》
下一篇:宋·曾巩《上杜相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