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遗草三千首":人世间遗存诗稿三千余首,
# 遗草:遗留的诗稿。
"林下荒坟二百年":竹林下荒凉孤坟已历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确实啊,诗篇光辉堪与日月争辉,
"依然精爽动山川":至今仍见其精神气魄撼动山川。
# 精爽:犹精神。
"曾无近属持门户":竟无亲近后嗣守护家族门户,
# 近属:关系较近的亲戚朋友。此指男性继承人。
"空有乡人拂几筵":唯有乡人徒然清扫祭祀几筵。
# 几筵:筵席。《国语》:“设桑主、布几筵。”
"顾我自惭才力薄":回看自己,惭愧才学浅薄,
# 才力:才能,能力。
"欲将何物吊前贤":更想不出何物能告慰前代圣贤。
# 吊:祭奠死者或慰问不幸者。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亡的七言律诗。全诗紧扣“谒墓”主线,融赞颂、叹惋、自省于一体,凝缩对诗仙的追怀与生命观照。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林下荒坟二百年”“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实写李白墓的荒凉现状,荒坟历经二百年,墓前没有近亲守护,只有乡人打扫祭奠,呈现眼前真实场景。虚写:“世间遗草三千首”“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遗草三千首”是对李白诗作流传的想象(虚),“辉光争日月”“精爽动山川”则是对李白精神、文采如日月般光辉,精魂能撼动山川的虚写,由墓的实,延伸到对李白文学成就、精神不朽的虚赞。对比:“世间遗草三千首”,李白留存诗作众多,“三千首”是概数,代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诗如璀璨星芒,在世间长久流传、熠熠生辉,是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永恒存在,属虚写的“辉光”。“林下荒坟二百年”,描绘李白墓在林下荒凉孤寂,历经二百年岁月侵蚀,是现实中物质遗存的冷落景象,为实写的“荒寒”。一边是文学成果永垂不朽,光照后世;一边是墓地荒僻、无人问津的寂寥。强烈反差中,既凸显李白文学价值跨越时空的珍贵,又暗含对其身后境遇的叹惋,也引发读者对“不朽精神与易逝物质”的思考,让对李白的敬仰与对岁月无常的感慨交融,深化诗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从李白身后落笔,关联诗与墓。李白虽已离世,却留下超千首诗作这一珍贵精神财富;然而其墓地历经二百年,在谢公青山下,只剩古木成林、荒草缠绕的凄凉景象。作者以李白诗歌影响力之广,对照墓地荒凉时长,传递出对李白满含沉痛的敬悼,以及深切追怀。颔联承接首联首句,盛赞李白诗歌不朽。诗人觉得李白诗作光芒璀璨,能和日月争辉;其精神也依旧气势磅礴,可让山川撼动。此联以虚写实,跨越时间与空间维度,高度肯定李白诗歌艺术价值的永恒性与感染力,进一步抒发对李白的倾慕崇敬。颈联承接首联次句,悲悯李白身后凄凉。李白离世后,子孙沦为贫苦之人,衣食难继,无力光耀门楣、修缮衰败古墓与祭祀先人,墓地随岁月愈发荒芜。生前诗名震世、傲对权贵的李白,死后如此寂寥,怎不让作者心生悲叹与同情。尾联述自身对李白的哀悼。作者反观自身,自觉才力微薄,无足够分量之物在李白墓前祭奠,难以充分表达敬吊与追思之情,满是惭意。
4. 作品点评
此诗首联合写,二、三联分别承接首联一、二句,分述李白诗与墓,尾联写自身谒墓情怀,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以诗与坟作对比,鲜明传达出作者谒墓时对李白敬慕、追怀、同情与悲悼的复杂情感。
上一篇:宋·曾巩《京师观音院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