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uān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lín
zhī
máo
fān
zhī
shù
zhú
guàn
shū
jiān
jié
máo
xiū
xiāo
rán
ér
shì
yǒu
chǔ
láng
miào
zhī
guì
kàng
wàn
shèng
zhī
yuàn
rén
zhī
xìng
tóng
shì
zhī
xián
yǐn
xìng
suǒ
zuì
zhī
jiù
fán
fēi
suǒ
cháng
kuàng
shǐ
使
zhī
zhēng
shì
ài
huǐ
zhī
jiān
rán
qīn
zhī
yǎng
xiū
zhī
kūn
fàn
shū
huò
gēng
zhī
zhī
huò
tián
shí
huò
宿
cháng
chù
néng
yàn
rán
xīn
shǎo
ér
fán
zhī
xìng
xíng
ér
zhě
yǒu
wéi
zhī
shì
yǒu
suǒ
qín
yǒu
suǒ
shí
jiē
shòu
zhī
tiān
ér
shùn
zhī
chù
ér
fēi
xiū
shì
zhī
suǒ
hào
zhě
yuǎn
chǔ
shì
rán
ér
liù
bǎi
jiā
shǐ
shì
zhī
jiān
shū
zhī
shū
lùn
měi
fēi
gǎn
wēi
tuō
yuǎn
shān
chán
zhǒng
kuā
guǐ
zhī
wén
zhāng
xià
zhì
bīng
quán
xīng
guān
yuè
gōng
shān
nóng
fāng
yán
lǎo
suǒ
chuán
jiē
lái
xià
gēng
qín
hàn
zhì
jīn
shèng
rén
xián
zhě
kuí
jié
zhī
cái
dān
suì
yuè
bèi
jīng
tuī
suǒ
cháng
fēn
biàn
wàn
shì
zhī
shuō
tiān
wàn
xiǎo
zhī
xiū
shēn
rén
guó
jiā
tiān
xià
zhì
luàn
ān
wēi
cún
wáng
zhī
zhì
wǎng
zǎi
chǔ
dāng
suǒ
wèi
zhě
zhī
yǒu
fēi
kuī
shèng
rén
zhǐ
suǒ
chū
jiě
xián
rén
zhì
zhě
suǒ
chēng
shì
yǐn
lèi
shǐ
zhōng
zhī
gài
guǎng
广
yǎng
xīn
zhōng
yuē
shǒu
ér
shù
zhě
xíng
zhī
guò
gǎi
zhī
yǒng
ér
zhì
zhī
zhǐ
zhī
suǒ
qiú
nèi
zhě
shí
xíng
shǒu
shēn
shān
cháng
ér
chū
zhě
fēi
shí
zhǐ
rán
qiú
xíng
dào
zhě
fēi
zhī
huò
ài
ér
zhī
zhě
guò
zhī
huò
ér
huǐ
zhī
zhě
guò
zāi
zhī
suǒ
rèn
tiān
rén
zhě
rán
zhī
suǒ
xué
zhě
suī
ér
suǒ
shǒu
zhě
wèi
jiǎn
suǒ
yán
suī
jìn
ér
zhī
ér
suǒ
rèn
zhě
wèi
zhòng
shū
zhī
nán
xuān
zhī
jiān
zǎo
jué
guān
yān
jìn
nán
fēng
zēng
gǒng

译文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园圃种植、方言、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逐句剖析

"得邻之茆地":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

# 茆:同“茅”,茅草。

"蕃之":围上篱笆,

# 蕃:通“藩”,篱落。

"树竹木":栽上竹木,

"灌蔬于其间":在里面灌水种蔬菜,

"结茅以自休":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

"嚣然而乐":悠闲又快乐。

# 嚣然:闲适的样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

"抗万乘之富":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

"吾不愿易也":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 易:交换。

"人之性不同":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

"于是知伏闲隐隩":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

# 隐隩:隐居乡野。

"吾性所最宜":我的性情最为合适。

"驱之就烦":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

"非其器所长":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

"况使之争于势利、":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

"爱恶、":爱憎、

"毁誉之间邪":毁誉中间去争斗呢?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

# 藿羹:用豆叶做的羹。泛指粗粝的食物。,菽:豆类的总称。

"吾之役于物":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

"或田于食":有时在田地里用饭,

"或野于宿":有时在野外住宿,

"不得常此处也":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

"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少而思":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

"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

"有以为之矣":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士固有所勤":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

"有所肆":也有该尽力的事,

"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

"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

"独何必休于是邪":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

"顾吾之所好者远":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

"无与处于是也":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

"笺疏之书":注解之类的书籍,

# 笺疏:笺注。

"与夫论美刺非、":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

"感微托远、":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

"山镵冢刻、":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

"浮夸诡异之文章":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

"下至兵权、":下至用兵谋略、

"历法、":历法、

"星官、":星象、

"乐工、":乐舞音律、

"山农、":农作物种植、

"野圃、":园圃种植、

"方言、":方言、

"地记、":地理书、

"佛老所传":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

"吾悉得于此":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

"皆伏羲以来":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

"下更秦汉至今":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

"圣人贤者魁杰之材":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

# 魁杰:杰出。

"殚岁月":穷尽岁月,

# 殚:尽;竭尽。

"惫精思":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

"日夜各推所长":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

"分辨万事之说":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

"其于天地万物":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

"小大之际":小事与大道的关系,

"修身理人":修养好自身,

"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

"罔不毕载":没有不详尽载述的。

"处与吾俱":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

"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

"以去疑解蔽":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

"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

"始终之概以自广":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

"养吾心以忠":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

"约守而恕者行之":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

"其过也改":人有过错就改正,

"趋之以勇":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

"而至之以不止":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

"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

"得其时则行":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

"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

"非也":显然也是错误的。

"不得其时则止":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

"仆仆然求行其道者":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

"亦非也":显然也是错误的。

"吾之不足于义":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

"或爱而誉之者":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

"过也":这是不对的。

"吾之足于义":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

"或恶而毁之者":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

"亦过也":这也是不对的。

"彼何与于我哉":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

"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

"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

"而所守者可谓简":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

"所言虽近而易知":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

"而所任者可谓重也":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书之南轩之壁间":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

"蚤夜觉观焉":早晚看看它,

"以自进也":用来激励自己上进。

"南丰曾巩记":南丰曾巩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轩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曾巩先描绘自己于简陋草房中的隐居生活,虽物质匮乏却怡然自乐;继而论述世人性情有别,点明自身独爱闲散,不愿陷入世俗纷扰;最后表明对学问的执着与处世之道。全文以质朴的语言,借生活场景描写与哲理阐述相结合的手法,由浅入深。此篇作为曾巩的自述,生动展现其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操,蕴含深刻人生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记体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在南轩的隐居生活与治学追求,阐述了其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及“得其时则行,不得其时则止”的人生态度。

2. 分段赏析

“得邻之茆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此段写作者得邻地筑茅轩、植草木菜蔬,于中休憩而得乐,直言虽有廊庙之贵、万乘之富亦不换。“蕃之”“树竹木”“灌蔬”等动词连用,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田园劳作的生机;“嚣然而乐”四字直抒胸臆,将隐居之乐与官场富贵形成鲜明对照。“不愿易”三字斩钉截铁,借对比凸显其厌弃世俗功利、向往闲隐的情志,为全文奠定淡泊自守的基调。“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隩,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此段以“人性不同”发端,点明“伏闲隐隩”乃本性所适,反之则不堪烦扰,更遑论卷入势利毁誉之争。“伏闲隐隩”四字凝练概括隐居之态,“非其器所长”以器物喻才能,暗指自身不擅官场周旋;结尾以反问句强化语气,将“势利、爱恶、毁誉”等世俗纷争斥于外,通过正反对照,凸显其对本性的坚守与对世俗的疏离。“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此段先写现实困境:亲老需养、昆弟无食,故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无法常居南轩,内心焦灼难安。“役于物”“田于食”“野于宿”铺陈劳形之苦,“焰然于心”以火喻愁,贴切展现矛盾心境。继而自解:士当勤肆有度,若识天命而顺之,则无处不乐,何必执念于南轩?“顾吾之所好者远”一转,点明志在高远,非困于一隅。此段以“然”字转折,由现实矛盾引出哲理思考,借“勤”与“肆”“天”与“人”的辩证,疏解内心焦灼,暗含儒家“知命乐天”的通达。“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两段以铺陈手法写南轩所藏典籍之博:上至六艺百家、史传笺疏,下及兵权历法、农圃方言,乃至佛老之学,靡不毕集。“山镵冢刻”“浮夸诡异”等词状写文章形态,“殚岁月,惫精思”极言圣贤著述之艰。继而论典籍之旨:囊括天地万物、修身治国之道,将典籍比作“益者之友”,以设问收束,暗寓与圣贤精神相契之乐。此段以排比罗列强化气势,借典籍的广博与精深,凸显作者“托物养志”的追求,将居处之乐升华为精神之乐。“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此段论治学与处世之道:先言读圣贤书当“去疑解蔽”,以“忠”养性、以“恕”行事,勇于改过,持之以恒,此为“求于内”的修身之法。继而辩证处世时机:“得其时则行,不得其时则止”,既反对避世不出,亦批判强求行道,体现儒家“用舍行藏”的智慧。又以“誉之”“毁之”皆为过,表明不以外物毁誉易心,唯“任乎天与人”。末句以“博”与“简”“近”与“重”对照,点明学问虽博而守道在简,言辞浅近而责任深重,暗含以简驭繁的哲理。此段层层推进,将治学、修身、处世熔于一炉,以正反议论彰显中庸之道。“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末段简笔交代作记缘由:将所言书于南轩壁间,早晚观览以自勉。“蚤夜觉观”见其勤勉,“自进”二字点明撰文非为炫博,实为自警自励。全文以“记”收束,与开篇“结茅以自休”呼应,既显结构谨严,亦将个人情志升华为对志道守义的永恒追求,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游麻姑山九首 其一 麻姑山》

下一篇:宋·曾巩《寄齐州同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