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áo
yào
tīng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2
xiǎo
lán
gān
yuè
tiān
hóng
yān
shèng
yán
kěn
wèi
yún
zhù
yáng
tái
kǒng
zhú
fēng
fēi
shì
shì
xiān
wěi
wài
sòng
guī
qíng
fàng
dàng
shěng
zhōng
fān
zhí
shì
luán
xiāo
shān
chéng
shǒu
qiǎn
zhuó
qīng
yín
shuǐ
biān

译文

四月天里,小小的绿色栏杆旁,露珠映着红色,烟雾笼罩着紫色,芍药姿态无比妍丽。难道要像为云停留的阳台女,担心像追逐风飞舞的饰室仙一样飘散。回忆在洧外送归时心情放荡,在省中当值时形势拘束。哪里比得上潇洒的山城太守,在济水边浅酌清吟。

逐句剖析

"小碧阑干四月天":四月天里,小小的绿色栏杆旁,

"露红烟紫不胜妍":露珠映着红色,烟雾笼罩着紫色,芍药姿态无比妍丽。

"肯为云住阳台女":难道要像为云停留的阳台女,

"恐逐风飞饰室仙":担心像追逐风飞舞的饰室仙一样飘散。

"洧外送归情放荡":回忆在洧外送归时心情放荡,

"省中番直势拘挛":在省中当值时形势拘束。

"何如萧洒山城守":哪里比得上潇洒的山城太守,

"浅酌清吟济水边":在济水边浅酌清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芍药厅》是宋代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主题围绕芍药展开,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感慨。内容上,首联描绘了四月天里,小碧阑干旁芍药盛开,露红烟紫,姿态妍丽;颔联以神话中阳台女和饰室仙作比,表达对芍药的怜惜,担心它随风飘散;颈联通过回忆洧外送归时的放荡心情和在省中当值时的拘束状态,形成对比;尾联则表明诗人向往像山城守一样潇洒自在,在浅酌清吟中享受生活。诗人借芍药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芍药厅》是曾巩任亳州知州时所作。诗人因酷爱芍药,将官署命名为芍药厅,诗中“小碧阑干四月天”即写亳州芍药盛景,以“露红烟紫”状其妍丽,暗含对山城闲居生活的自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以芍药为主题)和生活诗。介绍了四月天芍药厅中芍药盛开的景象,描绘了小碧阑干、芍药等元素。营造出美丽、闲适又带有诗人感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的喜爱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洧外送归情放荡,省中番直势拘挛”形成鲜明对比。“洧外送归”描绘在洧水之外送别的自由洒脱,“情放荡”尽显无拘无束;“省中番直”则展现宫中值班时的拘束紧张。通过这一对比,突出官场拘挛与自由生活的反差,表达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向往自由随性的生活。用典:“肯为云住阳台女”巧用“巫山神女”典故。原指巫山神女在阳台与楚王相会,朝为行云,暮为行雨。诗中作者以阳台女自比,表达自己不愿像神女因情停留,流露出对自由的追求,不甘受情感或世俗约束,渴望如在山城潇洒生活,而非拘于一方。比喻:“肯为云住阳台女,恐逐风飞饰室仙”,两句以“阳台女”“饰室仙”为喻,从静态的娇美与动态的易逝两方面描摹芍药,既突出了花的艳丽脱俗,又赋予其灵动的神韵,使芍药的形象更鲜明可感,也暗含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

3. 分段赏析

“小碧阑干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四月天里,小碧阑干旁的芍药盛开,露红烟紫的色泽,展现出芍药的妍丽姿态,为全诗奠定了美好的基调。“肯为云住阳台女,恐逐风飞饰室仙。”运用神话典故,将芍药比作阳台女和饰室仙,表达出诗人对芍药的怜惜,担心它像神话中的人物一样随风飘散,体现出对芍药的喜爱。“洧外送归情放荡,省中番直势拘挛。”通过对比,回忆在洧外送归时心情的放荡自在,与在省中当值时形势拘束的状态,突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拘束生活的不满。“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济水边。”表达了诗人向往像潇洒的山城守一样,在济水边浅酌清吟,享受自由闲适的生活,进一步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地动》

下一篇:宋·曾巩《丰年有高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