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n
guó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yuē
xiàng
shū
yán
zhōu
zhī
xiān
míng
jiào
huà
xiū
suǒ
zhì
hòu
móu
zhà
yòng
ér
rén
zhī
suǒ
luàn
shuō
měi
wèi
shū
zhàn
guó
zhī
móu
shì
duó
shí
jūn
zhī
suǒ
néng
xíng
rán
wèi
huò
liú
ér
xìn
zhě
kǒng
mèng
zhī
shí
zhōu
zhī
chū
shù
bǎi
suì
jiù
wáng
jiù
jiǔ
èr
nǎi
míng
xiān
wáng
zhī
dào
wèi
gǎi
zhě
jiāng
qiáng
tiān
xià
zhī
zhǔ
hòu
shì
zhī
suǒ
wéi
zāi
jiāng
yīn
suǒ
zhī
shí
suǒ
zāo
zhī
biàn
ér
wéi
dāng
shì
zhī
shǐ
使
shī
xiān
wáng
zhī
ér
èr
sān
wáng
zhī
zhì
biàn
shū
ér
wéi
guó
jiā
tiān
xià
zhī
běn
xiān
hòu
wèi
cháng
tóng
èr
zhī
dào
shì
ér
gài
zhě
suǒ
shì
biàn
jìn
tóng
dào
zhě
suǒ
běn
zhī
zhě
èr
zhě
shǒu
hào
wéi
lùn
zāi
néng
gǒu
ér
wèi
huò
liú
ér
xìn
zhě
zhàn
guó
zhī
yóu
shì
rán
zhī
dào
zhī
xìn
ér
shuō
zhī
shè
xīn
zhù
tōu
wéi
qiè
zhī
ér
lùn
zhà
zhī
biàn
便
ér
huì
bài
yán
zhàn
zhī
shàn
ér
huàn
xiāng
shuài
ér
wéi
zhī
zhě
yǒu
yān
ér
shèng
hài
yǒu
yān
ér
shèng
shī
zhì
qín
shāng
yāng
sūn
bìn
zhī
wáng
shēn
ér
zhū
hóu
qín
yòng
zhī
zhě
miè
guó
wéi
shì
zhī
huò
míng
ér
yóu
zhī
wéi
xiān
wáng
zhī
dào
yīn
shí
shì
biàn
wéi
tóng
ér
kǎo
zhī
yòng
zhī
zhī
shèng
xián
wèi
yǒu
ér
huò
yuē
:“
:“
xié
shuō
zhī
hài
zhèng
fàng
ér
jué
zhī
shū
zhī
mǐn
?”
?”
duì
yuē
:“
:“
jūn
zhī
jìn
xié
shuō
jiāng
míng
shuō
tiān
xià
shǐ
使
dāng
shì
zhī
rén
jiē
zhī
shuō
zhī
cóng
rán
hòu
jìn
shǐ
使
hòu
shì
zhī
rén
jiē
zhī
shuō
zhī
wéi
rán
hòu
jiè
míng
miè
zāi
fàng
ér
jué
zhī
shàn
shì
shì
mèng
zhī
shū
yǒu
wéi
shén
nóng
zhī
yán
zhě
yǒu
wéi
zhī
yán
zhě
jiē
zhuó
ér
fēi
zhī
zhì
shū
zhī
zuò
shàng
chūn
qiū
xià
zhì
qín
hàn
zhī
èr
bǎi
shí
nián
zhī
jiān
zǎi
xíng
shì
ér
fèi
。”
。”
shū
yǒu
gāo
yòu
zhù
zhě
èr
shí
piān
huò
yuē
sān
shí
èr
piān
chóng
wén
zǒng
cún
zhě
piān
jīn
cún
zhě
shí
piān
liú
xiàng
suǒ
dìng
zhù
zhàn
guó
sān
shí
sān
piān
chóng
wén
zǒng
chēng
shí
piān
zhě
quē
chén
fǎng
访
zhī
shì
jiā
shǐ
jìn
shū
zhèng
miù
ér
kǎo
zhě
rán
hòu
zhàn
guó
sān
shí
sān
piān
wán

译文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有讲到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逐句剖析

"叙曰":叙曰:

"向叙此书":刘向给此书作序,

"言周之先":说周的祖先,

"明教化":明确了教化,

"修法度":修整了法度,

"所以大治":所以天下得到大治;

"及其后":到后来,

"谋诈用":谋划欺诈的作用,

"而仁义之路塞":仁义的道路阻塞了,

"所以大乱":所以出现了大乱;

"其说既美矣":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

"度时君之所能行":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

"不得不然":不得不这样;

"则可谓惑于流俗":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夫孔、孟之时":孔孟所处的时代,

"去周之初已数百岁":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

"其旧法已亡":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

"旧俗已熄久矣":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

"以谓不可改者":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

"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

"所遭之变":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

"而为当世之法":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

"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二帝、三王之治":二帝三王的统治,

"其变固殊":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

"其法固异":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

"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

"本末先后":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

"未尝不同也":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盖法者":法令,

"所以适变也":是用来适应变化的,

"不必尽同":不一定完全相同;

"道者":王道,

"所以立本也":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

"不可不一":不能不保持一致;

"此理之不易者也":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故二子者守此":所以孔孟捍卫这个,

"岂好为异论哉":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

"能勿苟而已矣":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知道之可信":不懂得王道可信,

"而乐于说之易合":却乐于说其易合。

"其设心":其用心,

"注意":措意,

"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

"莫不有利焉":并非没有益处,

"而不胜其害也":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

"有得焉":得到的,

"而不胜其失也":比不上失去的。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

"以亡其身":因此而丧生;

"而诸侯及秦用之者":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

"亦灭其国":而遭遇灭国之灾。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

"而俗犹莫之寤也":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

"惟先王之道":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

"因时适变":积极适应时代,

"为法不同":做出改变,

"而考之无疵":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

"用之无弊":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

"故古之圣贤":所以古代的圣贤,

"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或曰":有人问:“

"邪说之害正也":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

"宜放而绝之":应该弃绝。

"此书之不泯":那么这本书不销毁,

"其可乎":也是可以的吗?”

"对曰":回答说:“

"君子之禁邪说也":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

"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

"然后以禁则齐":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

"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

"然后以戒则明":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

"岂必灭其籍哉":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

"放而绝之":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

"莫善于是":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是以孟子之书":所以孟子的书中,

"有为神农之言者":有讲到神农的理论,

"有为墨子之言者":有讲到墨子的理论,

"皆着而非之":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至于此书之作":就这本书而言,

"则上继春秋":上承《春秋》,

"下至秦、汉之起":下达秦汉之间,

"二百四五十年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

"载其行事":行事都记载在上面,

"固不可得而废也":万万不可以废除。”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

"或曰三十二篇":或曰三十二篇,

"崇文总目存者八篇":崇文总目存八篇,

"今存者十篇":现在还有十篇。

"刘向所定着《战国策》三十三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

"《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臣访之士大夫家":我走访了士大夫家,

"始尽得其书":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

"正其误谬":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

"而疑其不可考者":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

"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战国策目录序》是宋代文学家曾巩为《战国策》一书所作的序文。文中先肯定刘向对周初至战国时期“明教化、修法度”与“谋诈用而仁义塞”两种治国路径的分析,继而批评刘向将战国谋士“度时君所能行”归因于“不得不然”的观点,认为其“惑于流俗”。曾巩以孔孟为例,阐明“法者适变、道者立本”的治国理念,强调先王之道“因时适变”却“本末先后未不同”的本质,批判战国游士“不知道之可信”,只图一时功利而致“亡身灭国”的危害。针对“邪说当绝”的观点,他提出应通过辨析邪说使天下人明其不可从,而非简单焚毁灭籍,同时肯定《战国策》记载战国至秦汉间史事的史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首段先肯定刘向对《战国策》的序言中,关于周代初期“明教化、修法度”致大治,后期“谋诈用、仁义塞”致大乱的分析“其说既美”,认可其历史观的合理性。但笔锋一转,批评刘向将战国谋士的行为归因于“度时君所能行,不得不然”,认为这是“惑于流俗”,即被世俗观念误导,未能坚守对“先王之道”的自信。此段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确立全文批判刘向观点、树立自身立论的基调,体现曾巩作为宋代理学家对“道统”的重视。“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此段以孔孟为例,反驳刘向的“不得不然”论。曾巩指出,孔孟所处时代距周初已数百年,旧法旧俗俱灭,但二人仍坚持先王之道不可改,并非强迫后世君主行不可为之事,而是“因其时变”制定符合先王本意的当世之法。这里提出“道”(根本原则)不可改、“法”(具体制度)需因时变通的核心论点,强调孔孟的“守道”并非泥古,而是以“道”为根本、顺应时势的灵活实践,为后文批判战国游士埋下伏笔。“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进一步以“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为例,阐明“法异道同”的治国理念:历代圣王的具体法度因时势不同而变化,但“为国家天下之意”(治国根本宗旨)始终一致。曾巩由此提炼出“法者适变,道者立本”的理论,强调“道”是不可动摇的根本,“法”是适应变化的手段,二者辩证统一。此段通过梳理历史逻辑,将孔孟之道提升至“理之不易”的哲学高度,并以“不惑于流俗、笃于自信”呼应首段对刘向的批评,强化论点的权威性。“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此段正面批判战国游士的功利主义倾向。曾巩指出,游士“不知道之可信”,只追求言论投合君主,以“诈术”“战争”为捷径,却避谈其危害,导致“利不胜害、得不胜失”的恶果,并举苏秦、商鞅等人身死国灭为例,论证邪说的危害。通过对比“先王之道”的“因时适变、无弊可循”,凸显游士之道的短视与危害,同时回应首段“惑于流俗”的批评,强化“守道”的必要性。此段以史实为论据,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体现宋代史论“以史鉴政”的特点。“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针对“邪说当绝”的观点,曾巩提出“明其说而禁之”的主张,认为君子禁邪说应通过辨析其错误使天下人自觉抵制,而非简单焚书。他以孟子书中批判神农、墨子之言为例,说明“辨明邪说”比“毁灭典籍”更有效。同时肯定《战国策》的史料价值,因其记载春秋至秦汉间二百余年史事,不可废弃。此段体现曾巩的学术理性:既坚守儒家道统,又尊重历史文献的客观性,避免因道德批判否定史料价值,展现宋代士大夫“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最后附言版本流传情况,为序文的实用功能作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秋夜露坐偶作》

下一篇:宋·曾巩《荔枝四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