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fēi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é
méi
jué
shì
xún
néng
shǐ
使
huā
xiū
zài
shàng
lín
xìn
yóu
bái
xiàng
rén
kěn
yòng
huáng
jīn
jiāo
fēng
chén
yuǎn
tuō
zhān
shā
shēn
hàn
shàng
yǒu
néng
xīn
zhí
lùn
qíng
tōng
hàn
néng
jiāng
hèn
qín
dàn
dāng
shí
néng
tuō
lùn
dài
yǒu
zhī
yīn
cháng
ān
měi
rén
kuā
guì
wèi
yāng
gōng
diàn
殿
jìng
guāng
yīn
zhī
mǐn
mǐn
chén
yān
yǒu
míng
fēi
chuán
zhì
jīn

译文

明妃那绝世的蛾眉容貌难以寻觅,她的美貌能让上林苑中的花朵都感到羞愧。她坚信自己不会有任何行为玷污如白玉般的贞洁,不愿向他人使用黄金贿赂。一旦辞别汉宫椒房,便踏上遥远的风尘之路,去托身于沙漠深处那简陋的毡庐之中。汉宫的女子尚且怀有嫉妒之色,胡地的女子又怎会没有忌妒之心呢?她一心想要通过情感与汉朝相通,只能独自把怨恨寄托在胡琴之上。只要能在当时寄托自己的心意,不必在意是哪个朝代会有知音。长安的美人总是夸耀自己的富贵,在未央宫殿中竞相虚度光阴。哪里知道最终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烟雾中,只有明妃的事迹流传到了今天。

逐句剖析

"蛾眉绝世不可寻":明妃那绝世的蛾眉容貌难以寻觅,

"能使花羞在上林":她的美貌能让上林苑中的花朵都感到羞愧。

"自信无由污白玉":她坚信自己不会有任何行为玷污如白玉般的贞洁,

"向人不肯用黄金":不愿向他人使用黄金贿赂。

"一辞椒屋风尘远":一旦辞别汉宫椒房,便踏上遥远的风尘之路,

"去托毡庐沙碛深":去托身于沙漠深处那简陋的毡庐之中。

"汉姬尚自有妒色":汉宫的女子尚且怀有嫉妒之色,

"胡女岂能无忌心":胡地的女子又怎会没有忌妒之心呢?

"直欲论情通汉地":她一心想要通过情感与汉朝相通,

"独能将恨寄胡琴":只能独自把怨恨寄托在胡琴之上。

"但取当时能托意":只要能在当时寄托自己的心意,

"不论何代有知音":不必在意是哪个朝代会有知音。

"长安美人夸富贵":长安的美人总是夸耀自己的富贵,

"未央宫殿竞光阴":在未央宫殿中竞相虚度光阴。

"岂知泯泯沉烟雾":哪里知道最终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烟雾中,

"独有明妃传至今":只有明妃的事迹流传到了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妃曲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曾巩创作的七言排律,全诗围绕王昭君(明妃)展开。开篇描绘明妃绝世容颜,强调其出众之美。接着叙述她出塞远嫁的命运转折,远离汉宫繁华,身处胡地艰苦环境。诗中通过对比汉姬的嫉妒与胡女的忌心,展现明妃所处复杂环境。同时刻画她虽身处异乡却一心向汉,只能借胡琴寄恨的形象。后半部分将明妃与长安美人对比,突出长安美人的富贵短暂易逝,而明妃却能千古留名。表达了对王昭君美貌、品格的赞美与对其遭遇的同情,同时引发对人生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自信无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着重刻画王昭君的美貌与品格。首句直接点明其美貌绝世难寻,次句以花自惭形秽衬托其美。后两句通过“不肯用黄金”展现她的自信与高洁,为下文叙述其出塞遭遇埋下伏笔,凸显其与众不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托毡庐沙碛深。汉姬尚自有妒色,胡女岂能无忌心?”:叙述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塞外。“一辞”“去托”体现其命运转折,“风尘远”“沙碛深”描绘塞外环境恶劣。同时,以汉姬妒色推测胡女亦有忌心,暗示她在胡地的艰难处境,引发读者对其遭遇的同情。“直欲论情通汉地,独能将恨寄胡琴。但取当时能托意,不论何代有知音。”:深入刻画明妃内心世界。前两句写她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只能借胡琴寄托的无奈。后两句表达诗人对明妃精神境界的理解与赞赏,认为她重在寄托心意,不在乎是否有知音。“长安美人誇富贵,未央宫殿竞光阴。岂知泯泯沉烟雾,独有明妃传至今。”:将明妃与长安美人对比,指出那些只知在未央宫争逐富贵、虚度光阴的人最终被历史遗忘,而王昭君却因独特经历与高尚品格流传千古,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明妃曲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曾巩《兵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