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fēi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1
míng
fēi
wèi
chū
hàn
gōng
shí
xiù
qīng
rén
rén
zhī
kuàng
shēn
hàn
lìng
wàn
jià
ér
xuān
xuān
fāng
mǎn
yǎn
jiǎo
jiǎo
dān
xīn
shuí
yán
shòu
寿
ěr
néng
hào
lìng
rén
bǎo
yán
chī
dān
qīng
yǒu
shàng
kuàng
xíng
lùn
shì
fēi
qióng
tōng
yǒu
mìng
nán
běi
yóu
lái
fēi
ěr
wéi
huáng
yún
sài
xiāng
guó
yuǎn
hóng
鸿
yàn
zài
tiān
yīn
xìn
chéng
xīn
rén
tīng
tán
xiàng
dōng
fēng
kōng
lèi
chuí
ruò
dào
rén
qíng
gǎn
kǎi
wèi
guī

译文

王昭君还没有走出汉宫的时候,她那倾国的美貌无人知晓。更何况她要独自一人辞别汉朝的土地,被驱使着远嫁万里之外的匈奴人。眼前满是喧闹杂乱的匈奴人,她那纯洁的一片忠心能向谁诉说呢?毛延寿竟因个人的好恶而歪曲事实,让人连自己容貌的美丑都无法主宰。连有形象可依的绘画都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更何况对于无形的是非评判呢。人生的穷困与显达难道不是各自有命吗,她远嫁南北的命运本来就不是她自己所能决定的。黄沙弥漫的道路上,故乡是那么遥远,天上飞过的鸿雁声声,而家乡的音信却稀少得很。她创作了新的曲子却没有人来倾听,只能对着东风弹奏,徒然地落下泪水。如果说人心中没有情感和感慨,那为什么卫女会苦苦地思念着回归故乡呢?

逐句剖析

"明妃未出汉宫时":王昭君还没有走出汉宫的时候,

# 明妃:即汉代王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人。

"秀色倾人人不知":她那倾国的美貌无人知晓。

"何况一身辞汉地":更何况她要独自一人辞别汉朝的土地,

# 辞:一作寸。

"驱令万里嫁胡儿":被驱使着远嫁万里之外的匈奴人。

# 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

"喧喧杂虏方满眼":眼前满是喧闹杂乱的匈奴人,

# 喧喧:繁多而杂乱。

"皎皎丹心欲语谁":她那纯洁的一片忠心能向谁诉说呢?

# 丹心:赤诚的心。,皎皎:洁白明亮。

"延寿尔能私好恶":毛延寿竟因个人的好恶而歪曲事实,

# 延寿:即毛延寿,汉杜陵人。

"令人不自保妍媸":让人连自己容貌的美丑都无法主宰。

# 妍媸:美和丑。

"丹青有迹尚如此":连有形象可依的绘画都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 丹青:泛指绘画用的颜色。后指绘画艺术。

"何况无形论是非":更何况对于无形的是非评判呢。

"穷通岂不各有命":人生的穷困与显达难道不是各自有命吗,

# 穷通:穷困和显达。

"南北由来非尔为":她远嫁南北的命运本来就不是她自己所能决定的。

"黄云塞路乡国远":黄沙弥漫的道路上,故乡是那么遥远,

"鸿雁在天音信稀":天上飞过的鸿雁声声,而家乡的音信却稀少得很。

# 鸿雁:鸟名,羽毛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群居在水边,飞时排列成行。因南北来往而有时,故古人借以传书。

"度成新曲无人听":她创作了新的曲子却没有人来倾听,

# 度:制曲。

"弹向东风空泪垂":只能对着东风弹奏,徒然地落下泪水。

"若道人情无感慨":如果说人心中没有情感和感慨,

"何故卫女苦思归":那为什么卫女会苦苦地思念着回归故乡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妃曲二首(其一)》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诗中围绕王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展开。开篇写昭君在汉宫时美貌被埋没,远嫁匈奴命运悲惨。接着谴责画师毛延寿因私利歪曲昭君容貌,引发对是非评判的感慨,叹命运无常。后描绘昭君在塞外,环境荒凉,音信稀少,弹奏新曲无人听,只能落泪,借卫女思乡典故,凸显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此诗借昭君的遭遇,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对历史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明妃未出汉宫时,秀色倾人人不知”写昭君在汉宫时,虽有倾国之貌却无人赏识,“秀色倾人”与“人不知”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昭君的美貌被埋没,命运的不公。“何况一身辞汉地,驱令万里嫁胡儿”笔锋一转,写昭君远嫁匈奴的命运,“何况”一词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这一转变的悲惨,让人对昭君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喧喧杂虏方满眼,皎皎丹心欲语谁”描绘了昭君身处匈奴时,周围都是异族之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无处诉说。诗人谴责画师毛延寿因一己私利,歪曲昭君的容貌,致使她远嫁匈奴,“延寿尔能私好恶,令人不自保妍媸”,指出连有迹可循的丹青都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何况无形的是非评判,进一步深化了对昭君命运的感慨。“穷通岂不各有命,南北由来非尔为”两句,则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感慨,暗示昭君的命运是被各种因素所左右,个人难以掌控。“黄云塞路乡国远,鸿雁在天音信稀”,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黄云蔽路,家乡遥远,音信稀少,烘托出昭君的孤独和凄凉。“度成新曲无人听,弹向东风空泪垂”,写昭君弹奏新曲却无人倾听,只能对着东风落泪,进一步渲染了她的悲伤和寂寞。最后两句“若道人情无感慨,何故卫女苦思归”,以卫女苦思归的典故,反问如果人情没有感慨,为什么卫女会苦苦思念故乡,从而强调了昭君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人之常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郡楼》

下一篇:宋·曾巩《明妃曲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