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己酉年,
# 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客吴兴":我客居在吴兴,
# 吴兴:旧郡名,宋代为湖州,即今浙江湖州。
"收灯夜阖户无聊":收灯之夜,关上房门感到无聊,
# 阖:关门。阖,同合。,收灯:指正月十六日夜,灯节结束的那一天,这是南宋放灯的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至十九日收灯。”吴自牧《梦粱录》卷一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俞商卿呼之共出":俞商卿喊我一起外出,
# 俞商卿:白石之友:名灏,字商卿,世居杭州,晚年于西湖九里松筑室,作《青松居士集》。
"因记所见":于是记下所见。
"春点疏梅雨后枝":春雨过后,梅花枝头点缀着春意,
"翦灯心事峭寒时":在微寒的时节,修剪灯芯,思绪万千。
# 峭寒:料峭寒气,徐积《杨柳诗》:“清明前后峭寒时,好把香绵闲抖擞。”,翦灯心事:收灯。
"市桥携手步迟迟":在市桥上,与友人携手,缓缓漫步。
"蜜炬来时人更好":华美的灯火亮起时,人更觉美好,
# 蜜炬来时:指秉烛而游,宋贺铸《呈纤手·玉楼春》:“蜜炬垂花知夜久”。李贺诗有“蜜炬千枝烂”句(《河阳歌》)。蜜炬:蜡烛,此处指灯。
"玉笙吹彻夜何其":玉笙吹奏,夜色深沉。
# 夜何其:夜已何时,典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吹彻:言笙声不已,南唐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筝寒。”
"东风落靥不成归":春风吹拂,沉醉游玩,舍不得归去。
# 东风落靥:此处比喻东风将梅花瓣吹落的样子。靥,面颊上的微涡。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怀友之作。词中描绘了词人客居吴兴时,在收灯之夜与友人俞商卿出游的情景。上片借雨后疏梅、剪灯等意象,写出未出观灯前的寂寞;下片描写灯市的热闹、玉笙吹奏等场景,以及自己和友人乐而忘返的状态,表达了词人同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流露出出游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春日雨后,稀疏梅枝染上春色,在灯烛下,怀着思绪,于料峭寒意中。以简洁笔触勾勒春景、人物情境,不加过多修饰,呈现出清寒、静谧又含幽思的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彼时氛围与心绪。“市桥携手步迟迟”,在市桥边,二人携手,缓缓踱步。用质朴文字描绘出人物行动与场景,简单几笔,把相伴同行、舒缓悠然(或因心绪而慢行)的画面呈现,传递出微妙的情感交流。用典:“蜜炬来时人更好”,化用唐代“蜜炬千枝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等元宵观灯、蜜炬照人的相关情境典故。原意是描绘元宵佳节时蜜蜡制成的火炬灿烂,人流如织的热闹场景。姜夔在此处借元宵蜜炬映照下行人娇好之景,渲染出吴兴收灯夜的繁华热闹氛围,同时以乐景衬后续“不成归”的怅惘心绪,增添词的含蓄韵味,借往昔元宵典故情境,抒发当下与友人同游的独特情思。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刻画未赏灯前的孤寂心境。“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尽显“清空骚雅”之态。从情感而言,对梅花的怜惜,实则是感慨春光易逝,蕴含着常见的伤春之情。而“翦灯心事”巧妙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意境,引人遐想:是否也藏有“共剪西窗烛”般的情思?首句“春点”勾勒出“春点疏梅雨后枝”的唯美意象,清冷寂寥中透着雅致清丽,韵味悠长。第三句叙述出行。“市桥携手步迟迟”里的“迟迟”二字意味深长,此次出行源于收灯后的百无聊赖,经友人俞商卿相邀才出门。俞商卿唯独呼唤白石,足见二人情谊深厚。在热闹褪去后携手漫步,正是友人谈心的绝佳时机,缓步徐行、轻声交谈,唯恐打破这份宁静。下片:前两句描绘元宵灯市的繁华景象:明亮的灯火是眼中所见,悠扬的笙歌是耳中所闻。结尾则展现观灯之人沉浸其中,直至深夜仍不愿离去。玉筝声声,梅花点点,悠然漫步,惬意非常。不料东风乍起,梅花纷落,令人失神。“东风落靥”以美人笑靥喻梅花,妙趣横生,画面绝美,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采用直白描绘的手法,生动展现出灯节的繁华盛景。
# 上片首二句未出观灯前的寂寞心情。第三句写出行。下片首二句写元宵灯市的热闹扬面:蜜炬,是所见;笙歌,是所闻。结句写看灯的人乐而忘返,到夜深不肯归去。
近现代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