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我从小跟随父亲在古沔地做官,
# 古沔:今湖北汉阳。
"女须因嫁焉":姐姐也因此嫁在这里。
"中去复来几二十年":中间离开又回来将近二十年,
# 几二十年:是以他实际在汉阳居住的年月计算,除去了当中离开的时间。这一年姜夔随萧德藻东行,似乎就再没回到过汉阳。
"岂惟姊弟之爱":不仅是姐弟情深,
"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沔地的父老乡亲也都很喜爱我。
"丙午冬":丙午年冬天,
"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千岩老人约我去苕溪和霅溪,
# 苕霅:指苕溪和霅溪。苕溪在今浙江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以多芦苇名。霅,水名,在乌程东南,合四水为一溪,霅,形容四水激射之声。萧德藻绍兴年间登第,初调乌程令。此时自湖湘罢官,携白石同归。
"岁晚乘涛载雪而下":年末时乘着风雪顺流而下,
"顾念依依":心中留恋不舍,
"殆不能去":几乎不忍离开。
"作此曲别郑次臯、":写下这首词告别郑次臯、
"辛克清、":辛克清、
"姚刚中诸君":姚刚中等朋友。
# 诸君: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均为白石于沔鄂所交之友。
"衰草愁烟":枯草在雾中发愁,
"乱鸦送日":乱飞的乌鸦送走夕阳,
"风沙回旋平野":风沙在旷野上盘旋。
"拂雪金鞭":挥鞭拂开积雪,
"欺寒茸帽":戴着毛茸的帽子御寒,
# 茸帽:即绒帽。茸,柔软的兽毛。
"还记章台走马":还记得少年壮游的时光。
# 章台走马:指少年壮游。汉长安有街名章台,繁华闹市。《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此指汉阳城内大街。
"谁念漂零久":谁在意我漂泊已久,
"漫赢得幽怀难写":徒然积下满腹心事难以倾诉。
"故人清沔相逢":如今在沔水边与老友重逢,
# 清沔:指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汉阳位于汉水之畔。
"小窗闲共情话":在小窗前悠闲地谈心。
"长恨离多会少":总遗憾离别多相聚少,
"重访问竹西":若再访竹西亭,
# 竹西:指扬州名胜竹西亭一带。
"珠泪盈把":定会泪流满面。
"雁碛波平":大雁栖息的沙洲水波平静,
# 雁碛:大雁栖息的沙滩。
"渔汀人散":渔人离去的岸边空寂,
# 渔汀:渔舟停泊的岸地。
"老去不堪游冶":老了再难纵情游玩。
# 游冶:游乐。
"无奈苕溪月":无奈苕溪的月亮,
# 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
"又照我扁舟东下":又一次照着我的小船向东远去。
"甚日归来":何时才能回来,
# 甚:什么。
"梅花零乱春夜":怕是梅花纷落的春夜了。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情怀的送别词。词人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冬日离别时的萧瑟景象,体现了漂泊文人的复杂心绪,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氛围,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以苕溪皎洁宁静的月色反衬自己被迫离别的无奈心境。月光本应引发诗意与闲适,却偏偏映照着孤独东下的扁舟,强化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渲染:上片“乱鸦送日”、下片“梅花零乱春夜”两个“乱”字,烘托渲染出凄凉的气氛,一个写荒凉,一个写繁华,但都透露出作者内心同样的烦乱不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开篇描绘了汉阳冬日的离别景象。“枯草笼着愁雾,乱鸦追逐落日,风沙在旷野上盘旋”。作者用“愁”和“逐”这两个字,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草木与飞鸟的哀愁,营造出苍凉辽阔的意境,瞬间将读者带入孤寂忧伤的氛围。这种以情观物的写法,让眼前景物都染上了愁绪。此时的姜夔已届中年,虽然才华横溢,却依然功名未就,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从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这种寄人篱下的清客生涯渐生厌倦,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无奈。词中接着追忆往昔风流岁月:“挥鞭踏雪,头戴暖帽,犹记章台走马”。姜夔凭借出众诗才,得以结识名诗人萧德藻,并娶其侄女为妻。萧德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通过这层关系,他又结交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文坛巨擘。作为名士清客,他曾有过纵情声色的生活,出入繁华场所。但词中追忆这段经历后,他更珍视的是真挚友情:“漂泊多年无人问,空留满怀愁绪难诉。幸得故人重逢,小窗闲话慰寂寥”。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诗作深受杨万里推崇:“四大家之后,当推姜夔为诗坛翘楚”。以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坛声望,本不该晚年穷困潦倒,死后靠友人资助下葬。这源于他不同于寻常清客的品格——他重气节、轻名利。据说友人张鉴要为他买官赠田,都被他婉拒。杨万里赞他“酷似隐士陆龟蒙”,范成大称其“风骨清高如晋宋名士”。他毕生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对文学、爱情和友情的忠诚。正因如此,在追忆往昔风流后,他不禁感慨:多年漂泊无人问津,徒留满腹惆怅!唯有与汉阳故人把酒话旧,才最是珍贵。词的下片开篇,抒发了对故地重游的感慨与哀愁:“总恨聚少离多,再访竹西旧地,不禁泪湿衣襟。沙洲雁影渐消,渔村人声已散,年华老去难再寻欢。”他深深叹息人生路上与挚友总是“聚短离长”。对于重情重义之人,每一次分别都令人肝肠寸断。现实却无情地告诉他:在汉阳只能短暂停留,转眼又要启程前往湖州。词的下片继续追忆往昔游历之地。“竹西”指代扬州,取自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用“竹西佳处”来描绘扬州。而“雁碛”、“渔汀”则特指他曾游览过的衡山和洞庭湖。衡山回雁峰下的湘水滩涂,洞庭湖上的渔舟往来,都曾令他流连忘返。然而重访扬州时,他却“泪落沾襟”。这是因为金兵南侵后,扬州遭受重创。他在《扬州慢》中写道:“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荠麦丛生”,“桥边芍药,年年为谁而开?”面对故国残破,诗人满怀黍离之悲。对于衡山、洞庭的壮美风光,他在《昔游诗》中曾热情讴歌。写洞庭湖“八百里波光如银盘”,“长虹映水,五色绚烂”;写衡山“飞云缭绕,触手可及”,湘水之滨“看雪落如凝玉”。但如今年华老去,纵使风景依旧,却已无心游乐。姜夔主张“景中含情,情中见景”。这首词之所以含蓄隽永,正因他将深情融入景物。扬州竹西亭本是名胜,却令他泪下;衡阳雁碛、洞庭渔汀虽美,他却感叹“老去难再寻欢”。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让词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词的结尾别具匠心:“无奈苕溪月色,又送我孤舟东去。何日能归?待到梅落春宵时。”这里,姜夔从追忆往昔转回现实离别,又跃向未来归期,展现出其词作独特的“时空交错”手法。这种结构打破常规,将回忆、现实、想象融为一体,形成“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艺术境界。正如他在《诗说》中所言:“词要如江湖波涛,此起彼伏;似兵法布阵,正奇相生。变化万千却不失章法。”在下片中,词人通过凄清景物的描绘与奇特意象的组合,赋予寻常事物以动人魅力。苕溪月色本是无情物,却成了催人离别的见证;零落梅花这一寻常春景,在他笔下化作期盼归来的信物。这种“以景传情”的手法,让整首词在含蓄中见深情,余韵悠长。
# 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探春》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宋张炎《词源》
# 白石久寓于沔上,行将东下,赋此志别。毛晋所刻本标题云“过霅溪,别郑次皋诸君”,“过”字语未明了。盖由沔将作吴兴之游,非经过苕譬,观词中“清沔相逢”及“扁舟东下”句可证之。通首序事录别,笔气高爽,自是白石本色。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词绝胜处,全在环境刻画,其中不乏传神之笔。如上片“乱鸦送日”、下片“梅花零乱春夜”两“乱”字,一渲染荒寒气象,一描绘春夜花事,而又皆折射出作者心意之烦乱。
清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
# 这首词写别离情感,感情真切,但又能振起,不止于哀情;且后半段角度独特,构思奇妙,一举跳出前人窠臼,确实为不可多得的送别好词。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一篇:宋·姜夔《答沈器之二首 其一》
下一篇: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