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n
chūn
màn
·
·
shuāi
cǎo
chóu
yān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hái
yòu
suí
xiān
rén
huàn
miǎn
yīn
jià
yān
zhōng
lái
èr
shí
nián
wéi
zhī
ài
miǎn
zhī
lǎo
ér
ài
bǐng
dōng
qiān
yán
lǎo
rén
yuē
guò
sháo
zhá
suì
wǎn
chéng
tāo
zài
xuě
ér
xià
niàn
dài
néng
zuò
bié
zhèng
gāo
xīn
qīng
yáo
gāng
zhōng
zhū
jūn
shuāi
cǎo
chóu
yān
luàn
sòng
fēng
shā
huí
xuán
píng
xuě
jīn
biān
hán
róng
mào
hái
zhāng
tái
zǒu
shuí
niàn
piāo
líng
jiǔ
màn
yíng
yōu
huái
怀
nán
xiě
rén
qīng
miǎn
xiāng
féng
xiǎo
chuāng
xián
gòng
qíng
huà
cháng
hèn
duō
huì
shǎo
chóng
fǎng
访
wèn
zhú
西
zhū
lèi
yíng
yàn
píng
tīng
rén
sàn
lǎo
kān
yóu
nài
tiáo
yuè
yòu
zhào
piān
zhōu
dōng
xià
shèn
guī
lái
méi
huā
líng
luàn
chūn

译文

我从小跟随父亲在古沔地做官,姐姐也因此嫁在这里。中间离开又回来将近二十年,不仅是姐弟情深,沔地的父老乡亲也都很喜爱我。丙午年冬天,千岩老人约我去苕溪和霅溪,年末时乘着风雪顺流而下,心中留恋不舍,几乎不忍离开。写下这首词告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等朋友。枯草在雾中发愁,乱飞的乌鸦送走夕阳,风沙在旷野上盘旋。挥鞭拂开积雪,戴着毛茸的帽子御寒,还记得少年壮游的时光。谁在意我漂泊已久,徒然积下满腹心事难以倾诉。如今在沔水边与老友重逢,在小窗前悠闲地谈心。总遗憾离别多相聚少,若再访竹西亭,定会泪流满面。大雁栖息的沙洲水波平静,渔人离去的岸边空寂,老了再难纵情游玩。无奈苕溪的月亮,又一次照着我的小船向东远去。何时才能回来,怕是梅花纷落的春夜了。

逐句剖析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我从小跟随父亲在古沔地做官,

# 古沔:今湖北汉阳。

"女须因嫁焉":姐姐也因此嫁在这里。

"中去复来几二十年":中间离开又回来将近二十年,

# 几二十年:是以他实际在汉阳居住的年月计算,除去了当中离开的时间。这一年姜夔随萧德藻东行,似乎就再没回到过汉阳。

"岂惟姊弟之爱":不仅是姐弟情深,

"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沔地的父老乡亲也都很喜爱我。

"丙午冬":丙午年冬天,

"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千岩老人约我去苕溪和霅溪,

# 苕霅:指苕溪和霅溪。苕溪在今浙江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以多芦苇名。霅,水名,在乌程东南,合四水为一溪,霅,形容四水激射之声。萧德藻绍兴年间登第,初调乌程令。此时自湖湘罢官,携白石同归。

"岁晚乘涛载雪而下":年末时乘着风雪顺流而下,

"顾念依依":心中留恋不舍,

"殆不能去":几乎不忍离开。

"作此曲别郑次臯、":写下这首词告别郑次臯、

"辛克清、":辛克清、

"姚刚中诸君":姚刚中等朋友。

# 诸君: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均为白石于沔鄂所交之友。

"衰草愁烟":枯草在雾中发愁,

"乱鸦送日":乱飞的乌鸦送走夕阳,

"风沙回旋平野":风沙在旷野上盘旋。

"拂雪金鞭":挥鞭拂开积雪,

"欺寒茸帽":戴着毛茸的帽子御寒,

# 茸帽:即绒帽。茸,柔软的兽毛。

"还记章台走马":还记得少年壮游的时光。

# 章台走马:指少年壮游。汉长安有街名章台,繁华闹市。《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此指汉阳城内大街。

"谁念漂零久":谁在意我漂泊已久,

"漫赢得幽怀难写":徒然积下满腹心事难以倾诉。

"故人清沔相逢":如今在沔水边与老友重逢,

# 清沔:指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汉阳位于汉水之畔。

"小窗闲共情话":在小窗前悠闲地谈心。

"长恨离多会少":总遗憾离别多相聚少,

"重访问竹西":若再访竹西亭,

# 竹西:指扬州名胜竹西亭一带。

"珠泪盈把":定会泪流满面。

"雁碛波平":大雁栖息的沙洲水波平静,

# 雁碛:大雁栖息的沙滩。

"渔汀人散":渔人离去的岸边空寂,

# 渔汀:渔舟停泊的岸地。

"老去不堪游冶":老了再难纵情游玩。

# 游冶:游乐。

"无奈苕溪月":无奈苕溪的月亮,

# 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

"又照我扁舟东下":又一次照着我的小船向东远去。

"甚日归来":何时才能回来,

# 甚:什么。

"梅花零乱春夜":怕是梅花纷落的春夜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探春慢·衰草愁烟》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是叙写友情、慨叹飘泊之作。词作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词人漂泊生涯中的复杂心绪。上片以回忆开篇,用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反衬如今的孤寂落寞。开篇“衰草愁烟,乱鸦送日”萧瑟景象,既是对眼前景物的描绘,又暗含词人内心的愁绪。下片由追忆转入现实,从各地游历的往事写到当下“扁舟东下”的处境。结尾“梅花零乱春夜”的设想,以梅花纷落的意象寄托归期难定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丙午),姜夔回到了他幼年生活过的湖北汉阳。那年秋天,姜夔专程来到汉阳探望嫁在此地的姐姐,并与挚友郑次皋等人重聚。据《白石道人诗说自序》记载,此前他刚刚结束南岳云密峰之游。虽然此次汉阳之行时间不长,却让词人倍感珍惜。临别之际,姜夔应叔岳萧德藻(号千岩老人)之邀,决定前往湖州。时值岁末寒冬,他冒着风雪乘舟东下。这首词正是他在汉阳与亲友话别时所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地的眷恋与对亲友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情怀的送别词。词人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冬日离别时的萧瑟景象,体现了漂泊文人的复杂心绪,营造出苍凉孤寂的意境氛围,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以苕溪皎洁宁静的月色反衬自己被迫离别的无奈心境。月光本应引发诗意与闲适,却偏偏映照着孤独东下的扁舟,强化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渲染:上片“乱鸦送日”、下片“梅花零乱春夜”两个“乱”字,烘托渲染出凄凉的气氛,一个写荒凉,一个写繁华,但都透露出作者内心同样的烦乱不安。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开篇描绘了汉阳冬日的离别景象。“枯草笼着愁雾,乱鸦追逐落日,风沙在旷野上盘旋”。作者用“愁”和“逐”这两个字,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草木与飞鸟的哀愁,营造出苍凉辽阔的意境,瞬间将读者带入孤寂忧伤的氛围。这种以情观物的写法,让眼前景物都染上了愁绪。此时的姜夔已届中年,虽然才华横溢,却依然功名未就,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从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这种寄人篱下的清客生涯渐生厌倦,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无奈。词中接着追忆往昔风流岁月:“挥鞭踏雪,头戴暖帽,犹记章台走马”。姜夔凭借出众诗才,得以结识名诗人萧德藻,并娶其侄女为妻。萧德藻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通过这层关系,他又结交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文坛巨擘。作为名士清客,他曾有过纵情声色的生活,出入繁华场所。但词中追忆这段经历后,他更珍视的是真挚友情:“漂泊多年无人问,空留满怀愁绪难诉。幸得故人重逢,小窗闲话慰寂寥”。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诗作深受杨万里推崇:“四大家之后,当推姜夔为诗坛翘楚”。以他的社会地位和文坛声望,本不该晚年穷困潦倒,死后靠友人资助下葬。这源于他不同于寻常清客的品格——他重气节、轻名利。据说友人张鉴要为他买官赠田,都被他婉拒。杨万里赞他“酷似隐士陆龟蒙”,范成大称其“风骨清高如晋宋名士”。他毕生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对文学、爱情和友情的忠诚。正因如此,在追忆往昔风流后,他不禁感慨:多年漂泊无人问津,徒留满腹惆怅!唯有与汉阳故人把酒话旧,才最是珍贵。词的下片开篇,抒发了对故地重游的感慨与哀愁:“总恨聚少离多,再访竹西旧地,不禁泪湿衣襟。沙洲雁影渐消,渔村人声已散,年华老去难再寻欢。”他深深叹息人生路上与挚友总是“聚短离长”。对于重情重义之人,每一次分别都令人肝肠寸断。现实却无情地告诉他:在汉阳只能短暂停留,转眼又要启程前往湖州。词的下片继续追忆往昔游历之地。“竹西”指代扬州,取自杜牧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用“竹西佳处”来描绘扬州。而“雁碛”、“渔汀”则特指他曾游览过的衡山和洞庭湖。衡山回雁峰下的湘水滩涂,洞庭湖上的渔舟往来,都曾令他流连忘返。然而重访扬州时,他却“泪落沾襟”。这是因为金兵南侵后,扬州遭受重创。他在《扬州慢》中写道:“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荠麦丛生”,“桥边芍药,年年为谁而开?”面对故国残破,诗人满怀黍离之悲。对于衡山、洞庭的壮美风光,他在《昔游诗》中曾热情讴歌。写洞庭湖“八百里波光如银盘”,“长虹映水,五色绚烂”;写衡山“飞云缭绕,触手可及”,湘水之滨“看雪落如凝玉”。但如今年华老去,纵使风景依旧,却已无心游乐。姜夔主张“景中含情,情中见景”。这首词之所以含蓄隽永,正因他将深情融入景物。扬州竹西亭本是名胜,却令他泪下;衡阳雁碛、洞庭渔汀虽美,他却感叹“老去难再寻欢”。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让词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词的结尾别具匠心:“无奈苕溪月色,又送我孤舟东去。何日能归?待到梅落春宵时。”这里,姜夔从追忆往昔转回现实离别,又跃向未来归期,展现出其词作独特的“时空交错”手法。这种结构打破常规,将回忆、现实、想象融为一体,形成“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艺术境界。正如他在《诗说》中所言:“词要如江湖波涛,此起彼伏;似兵法布阵,正奇相生。变化万千却不失章法。”在下片中,词人通过凄清景物的描绘与奇特意象的组合,赋予寻常事物以动人魅力。苕溪月色本是无情物,却成了催人离别的见证;零落梅花这一寻常春景,在他笔下化作期盼归来的信物。这种“以景传情”的手法,让整首词在含蓄中见深情,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探春》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宋张炎《词源》

# 白石久寓于沔上,行将东下,赋此志别。毛晋所刻本标题云“过霅溪,别郑次皋诸君”,“过”字语未明了。盖由沔将作吴兴之游,非经过苕譬,观词中“清沔相逢”及“扁舟东下”句可证之。通首序事录别,笔气高爽,自是白石本色。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词绝胜处,全在环境刻画,其中不乏传神之笔。如上片“乱鸦送日”、下片“梅花零乱春夜”两“乱”字,一渲染荒寒气象,一描绘春夜花事,而又皆折射出作者心意之烦乱。

清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

# 这首词写别离情感,感情真切,但又能振起,不止于哀情;且后半段角度独特,构思奇妙,一举跳出前人窠臼,确实为不可多得的送别好词。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答沈器之二首 其一》

下一篇: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其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