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巷陌秋风起":当秋风从种满杨柳的街巷刮起来时,
"边城一片离索":这个边境的城市就愈加显出一片荒凉萧索的景象。
# 离索:破败萧索。,边城:南宋之淮北已被金占领,为敌境,此淮南则被视为边境。
"马嘶渐远":我仿佛听见马匹嘶叫着逐渐远去,
"人归甚处":它载着旅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戍楼吹角":戍楼上正吹响呜呜的号角。
# 戍楼:古代城墙上专用于警戒的建筑。
"情怀正恶":我的心情恶劣极了,
"更衰草寒烟淡薄":更何况眼前一片寒烟衰草,惨淡凄凉,
"似当时、":就好像当年、
"将军部曲":一位将军率领军队,
# 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此处泛指部队。
"迤逦度沙漠":在沙漠上曲折行进的情景。
# 迤逦:连绵不断的样子。
"追念西湖上":我于是深深地追忆起,在汴京西湖上,
"小舫携歌":携带着歌伶乘坐船艇,
# 舫:船艇。
"晚花行乐":在傍晚的花丛中游乐的美好时光。
"旧游在否":当时一起游玩的朋友们还在不在呢?
"想如今、":我可以想象那里如今、
"翠凋红落":也到了翠叶凋残,红花落尽的秋天了。
# 翠凋红落:绿叶凋残,红花飘落。暗示时节已至秋天。
"漫写羊裙":我用一幅衣裙把此刻的心情随意题写下来,
# 羊裙:南朝宋人羊欣。比处代指赠予挚友的书信。
"等新雁来时系著":等到春天雁儿飞过时就系在它们身上。
"怕匆匆、":只怕它们行色匆匆、
"不肯寄与误后约":不肯替我寄去,结果耽误了日后的约会。
# 后约:日后相聚的期约。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悲秋词。通过描写淮南边城合肥的荒凉萧索景象以及对昔日游冶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词人的寂寞与悲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歇拍二句反实入虚,借助带有某种特殊格调的比喻,传写自己身临其境时的感觉。这个比喻,为暗淡的画面注入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它启发当时的读者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靖康之变以来的种种往事,不禁兴起沉深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因而,这句比喻性联想所触发的沧桑之感,也就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画面的意境。对比:“想如今”句以揣测的语气写对西湖荷花的凋落的想象。这两句与换头三句所描绘的画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时间上则是一个过渡,即由追念转到今天。如果说换头三句是通过对西湖的优美风光及游乐生活的描绘,反衬了淮南合肥的冷落,则此二句对于西湖萧条秋景的描写,乃是由于作者置身于淮南的现实环境,受到周围景物的触发。
3. 分段赏析
上片:边城萧瑟中的历史回响。开篇两句“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南宋淮北已成金人铁蹄下的“边城”,合肥作为军事要塞,柳巷的柔婉与戍楼的肃杀形成空间对峙。词人将“绿杨巷陌”置于“秋风”“边城”的宏阔背景中,杨柳的缠绵反衬铁马冰河的荒寒,正如王之道目睹的“断垣甃石新修垒,折戟埋沙旧战场”,“一片离索”四字既是实录,更是对靖康之变后中原陆沉的隐喻。听觉意象群(马嘶/吹角)与视觉符号(旅人/戍楼)在秋风中交织成多维战争图景。当“情怀正恶”的抒情主体介入,衰草寒烟的色调陡然加重,“更”字如画外音般强化了时空错位感——此刻的合肥,恍若当年将军率“迤逦度沙漠”的西征残部,在荒原上拖曳出历史的长影。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边塞诗的悲怆与咏史诗的苍凉熔铸为独特的时代悲歌。下片:西湖记忆的时空折叠。“追念西湖”开启记忆蒙太奇:昔年“小舫携歌”的笙箫笙歌,与当下“翠凋红落”的肃杀秋景形成对照。姜夔巧妙化用自度曲《念奴娇》中的“日暮青盖亭亭”意象,让凋零的荷香与南浦的秋风构成通感意象链,暗示美好事物的必然消逝。当“旧游在否”的设问抛出,时空折叠术臻至化境——现实的合肥秋色成为打开记忆闸门的密钥,西湖的凋零既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精神原乡的失落。“漫写羊裙”典故的创造性转化堪称神来之笔:王献之墨迹留香的雅事,在此被解构为战乱年代的失联隐喻。雁足传书的传统母题被赋予现代性焦虑——不是鸿雁不至,而是乱世烽烟阻断了所有抒情通道。这种对古典意象的解构,使怀旧之情升华为对文明断裂的哀悼,与上片的“将军部曲”形成历史纵深。
4. 作品点评
此词是姜夔创作的“自度曲”,即根据词意自行设计曲调。词序中提到的“犯调”,指通过宫调转换增加音乐的戏剧性,类似西方音乐的转调手法。词调《凄凉犯》以仙吕调为基础,融入商调元素,两调的“住字”(即乐曲终止音)相同,形成调式碰撞。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指出,此曲声情设计极具特色:上片全用仄声收句,以密集的入声韵营造紧迫感,如乐句中的急弦促柱;下片虽偶用平声调节节奏,但结尾的七仄拗句突显峭拔,形成情感张力。姜夔曾在杭州向宫廷乐师试奏此曲,乐工评其“韵极美”,印证了词乐结合的精妙。仙吕调的婉转与商调的肃杀在“住字”处交汇,既保持旋律连贯,又通过调性冲突强化词意的悲怆感。这种将词情编码为声律结构的创作方式,体现了姜夔对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把控,使《凄凉犯》成为词曲一体化的作品。
# 敷衍处(《凄凉犯》“追念西湖上”半阕),不可不知。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词在合肥秋夕作。上阕汴路回看,慨收京之无望;下阕临安南望,叹俊赏之难追。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姜夔《乍凉寄朴翁》
下一篇:宋·姜夔《昔游诗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