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
·
lán
gān
biǎo
cāng
lóng
bèi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lán
gān
biǎo
cāng
lóng
bèi
sān
miàn
chán
tiān
cuì
dōng
yóu
cái
shàng
xiǎo
péng
lái
jiàn
lóu
yān
wèi
yīng
huí
ér
jīn
zhǐ
diǎn
lái
shí
què
shì
míng
méng
chù
lǎo
xiān
shí
guī
wèi
shān
chuān
chéng
guō
shì
fēi
kuò
cāng
yān
lóu
shí
shì
suǒ
zào
fēng
jǐng
yuè
zhī
péng
lái
ér
shān
shì
huán
rào
fēng
lǐng
gāo
xiù
guò
zhī
guān
shì
yán
qiě
suǒ
měi
rén
zuò
jiě

译文

我站立在曲折蜿蜒好似苍龙脊背的栏杆之外。烟雨楼的三面都是高峻陡峭、直入云霄的翠色山峦。我刚刚从东边游览了小蓬莱阁来到这里。若没有见到这烟雨笼罩下的烟雨楼,我一定是不会回去的。如今我回头指点着来时所走过的道路。却发现那一片地方已变得一片幽暗、模糊不清。老友你像仙人骑鹤那样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呀。到那时说不定这里的山川城郭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括苍的烟雨楼,是石湖居士(范成大)建造的。这里的风景和越地的蓬莱阁很相似,然而这里山势环绕,山峰和山岭高耸秀丽的程度却超过了蓬莱阁,我观赏了石湖居士题写的匾额,并且吟诵了他所作的《虞美人》词。我也创作了一首词。

逐句剖析

"阑干表立苍龙背":我站立在曲折蜿蜒好似苍龙脊背的栏杆之外。

"三面巉天翠":烟雨楼的三面都是高峻陡峭、直入云霄的翠色山峦。

"东游才上小蓬莱":我刚刚从东边游览了小蓬莱阁来到这里。

"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若没有见到这烟雨笼罩下的烟雨楼,我一定是不会回去的。

"而今指点来时路":如今我回头指点着来时所走过的道路。

"却是冥濛处":却发现那一片地方已变得一片幽暗、模糊不清。

"老仙鹤驭几时归":老友你像仙人骑鹤那样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呀。

"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到那时说不定这里的山川城郭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括苍烟雨楼":括苍的烟雨楼,

"石湖居士所造也":是石湖居士(范成大)建造的。

"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这里的风景和越地的蓬莱阁很相似,

"而山势环绕":然而这里山势环绕,

"峰岭高秀过之":山峰和山岭高耸秀丽的程度却超过了蓬莱阁,

"观居士题颜":我观赏了石湖居士题写的匾额,

"且歌其所虞美人":并且吟诵了他所作的《虞美人》词。

"羲亦作一解":我也创作了一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美人・阑干表立苍龙背》是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创作的词作,或收录于其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此词以登临抒怀为主题,上阕描绘词人立于高耸如龙脊的阑干之上,俯瞰云雾缭绕的山川、暮色笼罩的江面,勾勒出雄浑壮阔又略带苍茫的景致;下阕则借景抒情,融入历史兴亡之感与个人身世之叹,将眼前的壮阔之景与心中的深沉思绪交织。作品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实景与想象相融合,以细腻笔触描绘宏大场景,又以含蓄笔触寄寓复杂情感。上阕重在写景,境界开阔;下阕转入抒情,情感深沉。全词意境深远,格调高古,既展现出姜夔词风“清空骚雅”的特质,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法,在登临题材词作中别具一格,尽显其驾驭词境、熔铸情感的卓越艺术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开篇气势不凡,将栏杆曲折的烟雨楼比作矗立在苍龙脊背上,形象地写出了楼的高耸以及所处地势的雄伟,三面环绕的翠峰高耸入云,勾勒出一幅壮阔又秀丽的画面。“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诗人宕开一笔,先提及东边绍兴的小蓬莱阁,以此作铺垫,强调烟雨楼景色之美,若不见其烟雨霏霏之景,实不应归,委婉地表达出对烟雨楼的喜爱与迷恋。下阕“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过片两句回眸来路,只见迷蒙幽深,既呼应了上阕欲看烟雨的想法,又暗合“烟雨”二字,同时隐含着人生之路亦如这来路般迷茫的况味。“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诗人反用丁令威的典故,呼唤老友能像丁令威一样驾鹤归来,且未必会看到物是人非的景象,流露出对友人的赞美与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虞美人草》

下一篇:宋·姜夔《丁已七月望湖上书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