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场中老斫轮":您是诗坛高手,艺术精湛,功力老到,
# 斫轮:《庄子·天道》:“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后乃称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为斫轮手。
"真能一笔扫千军":而且气势不凡,一笔挥出,真有横扫千军之概。
"年年花月无闲日":年年在花前月下没有空闲之日,
"处处山川怕见君":处处的山川都害怕见到您。
"箭在的中非尔力":箭射中靶心并非强力所为,
# 非尔力:出自《孟子·万章下》云:“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说明飞箭中的,并非强力所致,而在其巧。
"风行水上自成文":风吹过水面自然形成纹理。
# 风行水上:出自《易·涣卦》象辞:“风行水上,涣。”说明风水相逢,并非有意相求,而是不期而遇。
"先生只可三千首":先生您的诗作只怕是能有三千首之多,
"回施江东日暮云":把这些佳作惠赠给江东那傍晚的云霞。
# 回施:回转,给予。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也是一首赠答酬唱诗。介绍了杨万里在诗坛的资深地位与卓越文才,描绘了其诗歌气势沉雄、笔力刚健的特点,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关注自然景色的创作专长,营造了豪迈奔放的诗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杨万里诗歌成就的高度赞美与由衷敬重。
2. 写作手法
用典:“翰墨场中老斫轮”巧用“轮扁斫轮”典故,《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说桓公读的是古人的糟粕。后因用“轮扁斫轮”比喻难以言传的精湛技艺。诗人在此化用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中的“翰墨场中老伏波”句式,说明杨万里久在诗坛,名满内外,比喻杨万里文才超卓。拟人:“处处山川怕见君”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川以人的情感,生动道出杨万里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之精妙,让山川都似因之“自惭形秽”。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翰墨场中老斫轮”一句,与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里的“翰墨场中老伏波”在句式上颇为相似。此句意在表明杨万里在诗坛历经岁月沉淀,声名远扬,广为人知。“老斫轮”这一典故的运用,将杨万里超凡的文学才华生动地展现出来。第二句则巧妙化用杜甫《醉歌行》中“笔阵独扫前人军”的意境,凸显出杨万里诗歌气势磅礴、笔力刚健的独特魅力。这一联,或是对前人诗句的灵活化用,或是对典故的巧妙运用,从整体上概括了杨万里诗歌的艺术成就与鲜明特色。颔联“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聚焦于杨诚斋诗歌的主要内容与独特专长。杨万里的诗歌对自然景致情有独钟,前人曾以“斧藻江山,追琢风月”来赞誉他在描绘自然方面的造诣。他在这方面成就斐然,所开创的清新自然的“诚斋体”独树一帜,《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等诗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诗的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道出了杨万里诗歌创作在关注自然景色这一方面的显著特点。其中“怕”字的运用,极为精妙,堪称神来之笔,将自然山川仿佛赋予了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杨万里诗歌对自然描写之精妙,令山川都似因之“自惭形秽”。颈联“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同样运用典故,“非尔力”“风行水上”等表述,旨在说明杨万里诗才卓越超凡,写诗作词之时,无需苦思冥想、反复推敲,便能创作出意境高远、文辞优美的佳作。杨万里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诚斋集·荆溪集序》)从这段自述中,可见其创作时灵感如泉涌、才思之敏捷。尾联“先生只可三千首,回首江东日暮云”将杨万里与李白相提并论,极力称颂其诗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用笔上,出句借鉴了欧阳修《赠王介甫》诗中的“翰林风月三千首”,对句则化用了杜甫《春日忆李白》诗里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诗人言道,杨诚斋的诗歌笔力华美丰赡,成就斐然,已然超越了李太白,甚至可以“分一些”给杜甫。这自然是夸张之辞,但与整首诗豪迈奔放的风格却相得益彰。
4. 作品点评
全诗用典贴切,用语新奇,流畅可诵,将杨万里诗歌的艺术成就与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后对杨诗之妙心生向往。
# 此一首合予意,容更详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四句粗豪之气太重,五、六意是而句不工。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第四句即天雨粟、鬼夜哭意。
近代陈衍《朱诗精华录》
# 诗中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短短八句,可作一篇诚斋评传读。诗出语爽利,绝无远韵,不类它作。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珅《宋诗鉴赏辞典》
# 此诗在白石诗中可称别调,因为他后来摆脱江西作风,出入晚唐,以“清空”独步。而作此诗时,年仅三十七岁,正沉潜于江西诗中。加之此诗乃论赞之体,非写景兴会之作,故更适合以江西派的风格为之。诗中用典的繁富而贴切,运思造语的奇特生新,尤其颈联运用经典中的成语(诗家称此为运用“全语”),都是江西派作诗的不二法门。但此诗流利可诵,无江西诗的拗涩之病。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宝华《宋辽金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