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曾为梅花醉":曾经在西园里,我为那娇艳的梅花深深陶醉。
"叶翦春云细":梅花的叶子,宛如被精心裁剪过的春天的云朵,那般纤细、轻柔。
"玉笙凉夜隔帘吹":在一个清冷的夜晚,隔着帘子,传来悠扬的玉笙声。
"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我卧在榻上,看着那花枝在微风中一枝枝地轻轻摇曳。
"娉娉袅袅教谁惜":牡丹那娉婷袅娜的姿态,又有谁来怜惜呢?
"空压纱巾侧":如今它只能孤零零地被搁置在纱巾旁。
"沉香亭北又青苔":沉香亭北如今已长满了青苔,一片荒芜。
# 沉香亭:唐宫苑中亭名。唐开元间兴庆池东、沉香亭前多植牡丹。明皇曾携杨贵妃月下赏花,招李白赋《清平乐》三章。其三有“名花倾城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句。
"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只有当年那些蝴蝶,依旧不知人情冷暖,还自顾自地飞来这里。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从表层来看,这首词似乎仅仅是在吟咏牡丹;然而实质上,诗人是以牡丹为寄托,倾吐自己一生怀才不遇的愤懑,抒发一生坎坷不幸的命运悲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沈香亭北又青苔”:引用了“沉香亭”的典故。运用此典故,借昔日沉香亭前牡丹的荣耀与如今的荒凉形成对比,增添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身境遇的喟叹。对比:下片“沈香亭北又青苔”描绘出如今沉香亭北长满青苔的荒凉破败之景,与历史上沉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赏花的盛景形成强烈反差,通过这种今昔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世事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陷入回忆,描绘往昔在西园饮酒赏梅的惬意场景。那时,与友人推杯换盏,沉醉于叶隙间风轻云淡的美好,字面上尽显自在消遣之态,可实际上,这看似欢快的过往,不过是为后续抒发内心凄凉埋下伏笔。后两句笔锋一转,回到当下,写夜晚所闻所见。所闻是有人隔帘吹奏玉笙,玉笙之音本悠扬悦耳,然而诗人特意在“夜”前添上“凉”字,这“凉”绝非仅指自然深夜的寒意,更饱含着诗人内心的悲凉。也正因如此,所见那一枝枝牡丹,在凉夜中微微摇动,仿佛也在承受着这凉夜带来的不幸。上片通过今昔四句的鲜明对照,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下片同样四句。前两句刻画牡丹如今的境遇,它曾姿容优美、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有着“国色天香”的美誉,可如今却只能被闲置在纱巾旁,随着时光流转,门庭冷落,再无人眷顾。后两句中,诗人引用“沉香亭”的典故。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命人将牡丹移植到兴庆池东、沉香亭前,还令李白创作《清平调辞》。那时,沉香亭前牡丹盛开,与杨贵妃相互映衬,是何等荣耀。可如今,沉香亭北早已长满青苔,一片荒芜。唯有那不知人情冷暖的蝴蝶,依旧飞来欣赏牡丹。诗人借此今昔之比,进一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命运。
4. 作品点评
通过对姜夔《虞美人·赋牡丹》的鉴赏,我们得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彼时,南宋因国破家亡,广大百姓深陷黍离之悲,饱经战乱之苦。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姜夔这位在文学艺术领域才华出众的词人,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