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寻桂树":我在空寂的山中寻觅桂花树,
"折香思故人":折下桂花时心中思念着故人。
"故人隔秋水":故人远隔着茫茫秋水,
"一望一回颦":每望一次那方向,我就皱一次眉头。
"南山北山路":从南山到北山的路上,
"载花如行云":载着桂花的车子往来,繁花如同流动的白云。
"阑干望双桨":我倚着栏杆,遥望着江面,盼着故人的双桨划来,
"秾枝储待君":满枝繁茂的桂花正等待着你。
# 秾:一作农。
"西泠荫歌舞":西泠桥畔歌舞繁盛,
"夜夜明月嗔":夜夜明月都似乎为此而嗔怪。
"弃捐赪玉佩":可惜故人就像那被丢弃的红色玉佩,
"香尽作秋尘":桂花香气消散,化作了秋天的尘土。
"楚调秋更苦":楚地曲调在秋天里听来更加悲苦,
"寂寥无复闻":如今却寂寥无人再演奏。
"来吟绿丛下":我来到桂花绿丛下吟诗,
# 丛:一作“业”。
"凉风吹练裙":清凉的秋风吹动着我的白绢裙裾。
# 裙:一作裾。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诗歌通过描绘“空山寻桂”“秋水望故人”“月夜思友”等场景,运用乐景衬哀情、借物喻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内心的孤寂惆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描绘山南山北花树如云的绚烂美景,而这美好的景致却是与友人分别之处。以乐景反衬与友人分离的哀伤,更显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深,让情感的表达更具冲击力。铺垫:开篇“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以“空山”营造孤寂氛围,点明寻桂思人之事,为后文反复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做铺垫。“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描绘分别场景,凸显不舍,又为“阑干望双桨,秾枝储待君”中诗人盼友归的情节埋下伏笔。而“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回忆往昔美好,与当下的思念形成对照,也为后文感慨时光流逝、美好不再铺垫情感,使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自然流畅。
3. 分段赏析
“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营造出幽寂深邃的意境。“空山”二字,既是对自然环境中空旷山谷的客观描述,同时也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空虚,为全篇奠定了思念故人的情感基调。诗人踏遍空山寻觅桂树,好不容易折得桂花,满心欢喜却不见思念的友人,只余空自怅惘。这寻觅桂花的过程,实则是对友人的寻觅,可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桂花犹在,故人却已远去,诗人只能在回忆中追寻往昔的光景。“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生动地描绘出与故人分别时的场景。那秋水悠悠,成为了阻隔二人的屏障,故人每走一步便回头一次,眉头紧蹙,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短短十字,将分别时的眷恋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则将笔触拉回到曾经的美好时光,那时山南山北的道路上,花树繁茂,花开之时,如流云般绚烂。然而,如此美好的景致,却成为了与友人分别的背景,以乐景衬哀情,更凸显出离别的哀伤与无奈,让这份思念之情愈发浓烈。“阑干望双桨,秾枝储待君”,诗人凭依栏杆,目光紧紧追随着江面上往来远去的行船,期盼着友人的身影能出现在某一艘船上。他还特意采下几枝桂花,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满心期待着友人归来。这一细节,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殷切期盼刻画得入木三分。“西泠荫歌舞,夜夜明月沉”,清凉的西泠之地,曾经歌舞升平,而如今歌舞声在风中消散,唯有明月依旧。在这每一个夜晚,诗人面对明月,思绪万千,望月思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独自沉浸在对友人的思念之中,尽显故人离去后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孤寂与怀念。“弃捐赪玉佩,香尽作秋尘”,“赪”为赤色,此处以赤色的玉佩喻指桂花,曾经娇艳的桂花凋零,化作秋天的尘土,香气散尽。诗人借此感慨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短暂易逝,同时也寄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流逝的悲伤与惋惜。“楚调秋更苦,寂寥无复闻”,楚地的歌曲本就带着几分愁苦,在这萧瑟的秋天听来,更添凄凉之感。而关于友人的消息,也如石沉大海,再无音讯,这让诗人的愁苦与思念愈发浓重。他只能独自伫立在寒风之中,吟诵着诗句,任凭寒风吹动衣衫,却吹不散他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以及由此而生的浓浓忧愁。“来吟绿丛下,凉风吹练裙”诗人想象故人到来后,两人在桂树绿丛下吟诗,凉风吹拂着白色的裙子。此句描绘出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充满诗意,以美好的想象收尾,将思念之情化作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下一篇:宋·姜夔《少年游·戏平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