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
·
diàn
zhěn
yāo
liáng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diàn
zhěn
yāo
liáng
qín
shū
huàn
shuì
bīng
quán
bīng
dāo
gān
qiáng
tóu
huàn
jiǔ
shuí
wèn
xùn
chéng
nán
shī
cén
gāo
shù
wǎn
chán
shuō
西
fēng
xiāo
hóng
liáng
shuǐ
làng
chuī
xiāng
hóng
bàn
láng
wéi
zhōu
shì
wàng
guó
miǎo
tiān
běi
zhǔ
biān
shā
wài
gòng
měi
rén
yóu
wèn
shèn
shí
tóng
sān
shí
liù
bēi
qiū
xīng
hào
shuǐ
jīng
gōng
huā
shèng
chén
jiǎn
zhāi
yún
:“
:“
jīn
nián
bào
jūn
ēn
huā
xiāng
sòng
dào
qīng
dūn
。”
。”
jiàn
dīng
wèi
zhī
xià
yóu
qiān
yán
shuò
wǎng
lái
hóng
xiāng
zhōng
gōng
zhī

译文

我每日在竹枕席上乘凉,抚琴读书打发时光,即使睡醒了也觉疲惫无力量。用泉水细细地清洗,用利刀将鲜甜的瓜果切劈。想学杜甫在墙头呼喊邻家送酒,却无人问候、我不是那城南诗客,哪有佳客隔墙递酒。四周寂静无声。高高的柳树上,暮蝉哀鸣,仿佛在诉说秋风将至的讯息。眼前是拱桥如虹、湖堤如画的景致。鱼群嬉戏掀起涟漪,送来阵阵荷香,但荷花已半数凋零,红瓣零落狼藉。系船登岸,遥望北方故土。却只见天际渺茫,故乡远在视线之外。可叹在这水边沙岸,再不能与心爱的女子携手同游。不知何时才能与她一同赋诗,共赏这江南三十六处湖塘的秋日荷色?吴兴(今浙江湖州)素有“水晶宫”美称,夏日荷花盛开,艳丽无比。南宋诗人陈与义(号简斋)曾写诗说:“今年拿什么报答君王的恩情。唯有荷花一路相送,直到青墩。”可见吴兴荷花之繁盛。丁未年(1187年)的夏天,我游历弁山千岩,多次穿行在荷花香气中。为此景所感,我自创了这首词,用无射宫调谱曲吟唱。

逐句剖析

"簟枕邀凉":我每日在竹枕席上乘凉,

# 邀凉:乘凉,纳凉。,簟枕:枕席。

"琴书换日":抚琴读书打发时光,

# 琴书换日:指借弹琴读书打发白日时光。

"睡余无力":即使睡醒了也觉疲惫无力量。

"细洒冰泉":用泉水细细地清洗,

# 细洒:细心清洗。

"并刀破甘碧":用利刀将鲜甜的瓜果切劈。

# 并刀破甘碧:划开甘甜碧绿的瓜果。并刀,古时并州(今山西太原)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

"墙头唤酒":想学杜甫在墙头呼喊邻家送酒,

# 墙头唤酒:化用杜甫诗《夏日李公见访》:“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城南诗客:指杜甫在《夏日李公见访》中杜甫借酒所居于“僻近城南楼”。作者在这里感叹不如杜甫,无佳客来访,无邻家有酒可借,一唤能从墙头递过来。

"谁问讯、":却无人问候、

"城南诗客":我不是那城南诗客,哪有佳客隔墙递酒。

# 城南诗客:借指孤独的诗人。

"岑寂":四周寂静无声。

"高树晚蝉":高高的柳树上,暮蝉哀鸣,

# 树:一作柳。

"说西风消息":仿佛在诉说秋风将至的讯息。

# 西风消息:秋天的信息。

"虹粱水陌":眼前是拱桥如虹、湖堤如画的景致。

# 虹粱水陌:拱桥和湖堤。

"鱼浪吹香":鱼群嬉戏掀起涟漪,送来阵阵荷香,

"红衣半狼藉":但荷花已半数凋零,红瓣零落狼藉。

# 红衣半狼藉:红色的荷花已大半凋零。

"维舟试望故国":系船登岸,遥望北方故土。

# 故国:昔日的京城。此指北宋的汴京。,维舟:系船。

"眇天北":却只见天际渺茫,故乡远在视线之外。

# 眇:通“渺”,辽远的样子。

"可惜渚边沙外":可叹在这水边沙岸,

"不共美人游历":再不能与心爱的女子携手同游。

"问甚时同赋":不知何时才能与她一同赋诗,

# 同赋:这里作“同赏”。,甚时:何时。

"三十六陂秋色":共赏这江南三十六处湖塘的秋日荷色?

# 三十六陂:泛指湖塘多。

"吴兴号水晶宫":吴兴(今浙江湖州)素有“水晶宫”美称,

"荷花盛丽":夏日荷花盛开,艳丽无比。

"陈简斋云":南宋诗人陈与义(号简斋)曾写诗说:“

"今年何以报君恩":今年拿什么报答君王的恩情。

"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唯有荷花一路相送,直到青墩。”

"亦可见矣":可见吴兴荷花之繁盛。

"丁未之夏":丁未年(1187年)的夏天,

"予游千岩":我游历弁山千岩,

"数往来红香中":多次穿行在荷花香气中。

"自度此曲":为此景所感,我自创了这首词,

"以无射宫歌之":用无射宫调谱曲吟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惜红衣·簟枕邀凉》是南宋姜夔余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他客居湖州。这首词是姜夔自创曲调所作,词牌《惜红衣》本意咏荷花,但词中并非单纯描写荷花,而是借荷花寄托情感——通过描绘夏末江南水乡的清凉图景,抒发了他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全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景物描写为辅,仅在“红衣半狼藉”一句点明词牌本意,其余笔墨皆用于刻画水乡消暑的闲适场景,将望远怀人的怅惘与夏日寂寥的愁绪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姜夔的词作大多附有序言,这首《惜红衣》也不例外。序言交代了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寄居在友人萧德藻的湖州宅邸。湖州地处江南水乡,北靠太湖,境内苕溪、霅溪水流澄澈,岸边屋舍的倒影映在水中,宛如水晶打造的宫殿,故有“水晶宫”之称。但最触动姜夔的,是当地荷花繁茂清丽的景致。荷花对他创作影响极深,因此他以荷花凋零为题,自创词牌《惜红衣》并填词,借词牌本意抒写对荷花衰败的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词人借吴兴荷花凋零之景,通过自创词调,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时光流逝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偶:​​“簟枕邀凉,琴书换日”​四字对四字句式,名词“簟枕”对“琴书”,动词“邀”对“换”,宾语“凉”对“日”。开篇形成对称节奏,强化动作的主动性(“邀凉”是主动消暑,“换日”是被动度日),暗示孤寂心境。用典:“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巧用杜甫《夏日李公见访》中“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的典故。原典通过“借酒”这一生活片段,以白描手法展现邻里温情与诗人豁达。此处诗人以杜甫自喻“城南诗客”,反衬自身客居无友的冷清,深化孤寂主题。对比:上片写夏日消暑(“细洒冰泉”“虹梁水陌”),下片突转秋日凋零(“红衣狼藉”“西风消息”),暗示情感由闲适转向苍凉。设问:“问甚时同赋”以无解之问收尾,不直接回答“何时”,留下想象空间。将个人愁思升华为对永恒遗憾的追问,深化词境。拟人:“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将“蝉鸣”拟人化,赋予其传递消息的能力,暗示秋意渐近的萧瑟感。​​“鱼浪吹香”​​以“吹香”赋予鱼群动态,将视觉(鱼浪)与嗅觉(荷香)交融,增强画面感。通感:“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触觉(冰泉之凉)、视觉(并刀破瓜)、动作(洒、破)叠加,形成多维度感官体验,强化消暑细节的生动性。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以工整对偶开篇,笔力遒劲,瞬间抓住读者。“簟枕”即夏日纳凉的竹席枕头,“邀”字生动传递酷暑求凉的迫切;“琴书”指姜夔自撰琴学著作(见《大乐议》《古怨》序),“换”字暗含虚度长昼的无奈。这两组四字对仗(陆辅之《词旨》称其为典范)通过精准炼字,既显语言张力,又暗中铺展情感脉络。“睡余无力”刻画夏日昏睡后的倦怠,“无力”二字含蓄点出全词孤寂基调。随后笔锋一转:“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清泉“冰”字点出沁凉触感,“并刀”指并州(今太原)名产的快刀,此处凸显动作利落。“甘碧”以味觉(甜)与视觉(翠)代指瓜果(曹丕曾写“浮甘瓜于清泉”)。此句捕捉夏日切瓜消暑的鲜活场景,与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破新橙”写法相似,但白石更添新意——以“细洒冰泉”强化动作细节,用感官体验替代物名,鲜活中透出独居者自娱自遣的寂寥。紧接着“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反用杜甫诗意:杜甫《夏日李公见访》中邻舍隔墙递酒待客,洋溢人情暖意;姜夔却以“谁问讯”自嘲客居无人探访,纵有期待亦成空想。直白发问后紧接“岑寂”二字,如重锤定音,将前文纳凉、切瓜等琐碎日常统摄于孤寂主题,并引出后续愁绪。末句“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化用杜诗意象却不着痕迹:垂柳蝉鸣本属夏景,但“说西风”拟人手法暗传秋讯,苍茫暮色中蝉声似在倾诉时序变迁的哀愁,物象与心境浑然相融。下片:“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换头以白描手法勾勒江南水景。虹梁指如彩虹般的水乡拱桥,水陌是湖堤蜿蜒如丝带。鱼浪吹香生动展现游鱼搅动莲叶的灵动场景,前两句描绘的清新画面本可令人暂忘忧愁。但第三句“红衣半狼藉”猛然转折,以荷花凋零的凄凉承接上片“西风消息”的秋意。这种看似突兀实则精巧的转折,正是邹祇谟《远志斋词衷》所言白石词“草蛇灰线之妙”的体现——伏脉千里而浑然天成。至此,词人通过层层铺陈寂寥秋意,终于点明主旨——怀人。“维舟试望故国”写系舟远眺,目光投向北方的故乡,却只见天际渺茫。“可惜渚边沙外”叹息与思念之人无法共赏吴兴清绝水乡。吴兴水岸风光清绝,苏轼曾赞“余杭山水窟,吴兴更清绝”,然纵有美景,却无昔日佳人共赏。所思之人远在天涯,更显词人深情。末句“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将全词情感推向高潮。“维舟”“可惜”四句层层递进:从遥望到感慨,再到期盼。“秋色”似有重逢之机,但“问甚时”三字瞬间打破幻想,道尽相见无期的绝望。“三十六陂”既指江南密集的荷塘(王安石诗中曾以此追忆汴京风物),又暗含秋荷凋零的意象(呼应南朝《芙蓉赋》中秋荷之美)。姜夔在另一首《念奴娇》中亦用此典,强化了荷花与故国之思的关联。结句以美景反衬悲情,与词序“数往来红香中”形成闭环,却以“何时”作结,恰如刘熙载所言“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留下欲说还休的惆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是姜夔自创词调,音律编排极具巧思。全篇选用短促激越的入声韵(如“陌”“色”),非押韵句尾更密集使用高亢的仄声字(如“北”“客”)。入声的顿挫感与仄声的凌厉感相叠,形成刀刻斧凿般的声调组合。这种声韵设计既贴合词中深沉的怀人愁绪,又强化了情感张力。下片关键段落尤为精妙:后六句前两韵(“国北”“历色”)加速押韵,如鼓点渐密;结尾四句连续以去声字收尾(“北”“历”“色”),似急弦骤停,声调与情感同步攀至顶峰。姜夔虽存世词作仅八十余首,未能比肩南宋大家,但其作品以技法凝练(如本词声律设计)、意境清峻独树一帜,堪称宋词“清雅派”典范,此词即是最佳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时临安半壁,相率恬熙。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惜红衣》之“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则周京离黍之感也。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此调倚《惜红衣》,应赋本体,而词则前半阕但言逭暑追凉,寂寥谁语。下阕始有“红衣狼藉”一句点题,余皆言望远怀人,与《念奴娇》同一咏荷,而情随事迁。此调则言情多于写景,下阕尤佳。其俊爽绵远处,正如词中之并刀破碧,方斯意境。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白石写景之作,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和《点绛唇》词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语”一样,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们之所以成为名句,恐怕不仅仅是由于他把“蝉”和“峰”拟人化,设想“诞妙”的缘故;更主要的,在于他说出了一个在凄凉环境和凄凉心境中的落魄江湖词人的凄凉话。

现代夏承焘《姜白石词校注》

# 姜白石词素,以深至之情为体,以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

林力、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探春慢·惟姊弟之爱》

下一篇:宋·姜夔《竹友为徐南卿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