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辇路珠帘两行垂":御道上珠帘成排低垂,
"千枝银烛舞僛僛":千盏银烛火光摇曳,如舞姿翩跹。
"东风历历红楼下":东风吹过,红楼下的景象清晰可见,
"谁识三生杜牧之":谁能认出,我如前世今生的杜牧一般心怀旧事。
"欢正好":欢宴正酣,
"夜何其":却惊觉夜已深沉,
"明朝春过小桃枝":待到明朝,春光将染红初绽的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鼓乐声远去,游人尽散,
"惆怅归来有月知":唯有归途中的惆怅,被明月默默见证。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1. 分段赏析
上片:“辇路珠帘两行垂”以帝王车驾之路开篇,珠帘低垂的富丽场景,暗指南宋临安元宵节的宫廷庆典。“千枝银烛舞僛僛”进一步渲染灯火如昼、烛影摇曳的盛况,“僛僛”一词既描摹烛火动态,亦隐喻宴乐中的醉态。“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是词眼。姜夔以唐代风流才子杜牧自比,“三生”既指前世今生轮回,更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杜牧曾落魄扬州,而姜夔亦怀才不遇,借杜牧之酒杯浇己之块垒。“红楼”呼应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意,将个人身世与历史人物交织。下片:“欢正好,夜何其”以转折句式点出欢宴未央而夜已深沉,暗含“人生苦短”之叹。“明朝春过小桃枝”更推进一层:今夜繁华终将随春光消逝,小桃枝的意象脆弱易凋,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鼓声渐远游人散”以声景渐弱描摹人群离散,反衬“惆怅归来有月知”的孤绝——唯有明月见证词人的落寞。此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意境,但更显冷寂,体现姜夔“清空”词风中“冷笔写深情”的特质。
下一篇:宋·姜夔《徵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