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shí
liù
chū

朝代:宋作者:姜夔浏览量:1
niǎn
zhū
lián
liǎng
háng
chuí
qiān
zhī
yín
zhú
dōng
fēng
hóng
lóu
xià
shuí
shí
sān
shēng
zhī
huān
zhèng
hǎo
míng
zhāo
chūn
guò
xiǎo
táo
zhī
shēng
jiàn
yuǎn
yóu
rén
sàn
chóu
chàng
guī
lái
yǒu
yuè
zhī

译文

御道上珠帘成排低垂,千盏银烛火光摇曳,如舞姿翩跹。东风吹过,红楼下的景象清晰可见,谁能认出,我如前世今生的杜牧一般心怀旧事。欢宴正酣,却惊觉夜已深沉,待到明朝,春光将染红初绽的桃枝。鼓乐声远去,游人尽散,唯有归途中的惆怅,被明月默默见证。

逐句剖析

"辇路珠帘两行垂":御道上珠帘成排低垂,

"千枝银烛舞僛僛":千盏银烛火光摇曳,如舞姿翩跹。

"东风历历红楼下":东风吹过,红楼下的景象清晰可见,

"谁识三生杜牧之":谁能认出,我如前世今生的杜牧一般心怀旧事。

"欢正好":欢宴正酣,

"夜何其":却惊觉夜已深沉,

"明朝春过小桃枝":待到明朝,春光将染红初绽的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鼓乐声远去,游人尽散,

"惆怅归来有月知":唯有归途中的惆怅,被明月默默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辇路珠帘两行垂》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词作,描绘了繁华褪尽后的孤寂与人生感慨。上片以“珠帘”“银烛”等意象渲染元宵盛景,却以“谁识三生杜牧之”转折,暗喻自身如杜牧般怀才不遇的飘零身世;下片写夜深人散后的怅惘,“鼓声渐远”“惆怅有月知”以空寂场景收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哲思。全词语言清丽,情感深沉,将节日欢愉与个人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姜夔“清空冷隽”的词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音乐家

姜夔(1155?~1208),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生未仕,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卒于杭州。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喜自创新调,重格律,音节谐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代表作品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辇路珠帘两行垂”以帝王车驾之路开篇,珠帘低垂的富丽场景,暗指南宋临安元宵节的宫廷庆典。“千枝银烛舞僛僛”进一步渲染灯火如昼、烛影摇曳的盛况,“僛僛”一词既描摹烛火动态,亦隐喻宴乐中的醉态。“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是词眼。姜夔以唐代风流才子杜牧自比,“三生”既指前世今生轮回,更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杜牧曾落魄扬州,而姜夔亦怀才不遇,借杜牧之酒杯浇己之块垒。“红楼”呼应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意,将个人身世与历史人物交织。下片:“欢正好,夜何其”以转折句式点出欢宴未央而夜已深沉,暗含“人生苦短”之叹。“明朝春过小桃枝”更推进一层:今夜繁华终将随春光消逝,小桃枝的意象脆弱易凋,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鼓声渐远游人散”以声景渐弱描摹人群离散,反衬“惆怅归来有月知”的孤绝——唯有明月见证词人的落寞。此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意境,但更显冷寂,体现姜夔“清空”词风中“冷笔写深情”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

下一篇:宋·姜夔《徵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