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rén

朝代:宋作者:郑思肖浏览量:1
pāi
yòu
dēng
chéng
hān
shàng
wèi
xǐng
shǔ
chán
xiāo
dàn
bái
qiū
hàn
kōng
qīng
jiāng
zǒu
yóu
lóng
shì
shān
pán
shuì
xíng
piāo
líng
gǎn
tàn
tiān
píng

译文

拍打马匹又要踏上行程,剩余的酒意还没有清醒。曙光中的月亮消退淡白的光芒,秋天的天空覆盖着一片青蓝。江水奔腾具有游龙一样的气势,山脉蜿蜒呈现出睡虎的形状。漂泊离散不要感叹,天地也如同浮萍一般。

逐句剖析

"拍马又登程":拍打马匹又要踏上行程,

"余酣尚未醒":剩余的酒意还没有清醒。

"曙蟾消淡白":曙光中的月亮消退淡白的光芒,

"秋汉覆空青":秋天的天空覆盖着一片青蓝。

"江走游龙势":江水奔腾具有游龙一样的气势,

"山蟠睡虎形":山脉蜿蜒呈现出睡虎的形状。

"飘零毋感叹":漂泊离散不要感叹,

"天地亦浮萍":天地也如同浮萍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故人》是宋代郑思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围绕黎明破晓时启程的场景展开叙述,首联点明自己拍马登程,带着尚未消散的酒意;颔联描绘了天色由暗转明的渐变过程;颈联通过江水如龙游走、山脉似虎盘踞的比喻体现山水的磅礴气势;尾联将个人的漂泊之感升华至世事苍茫的体悟,与开篇“余酣未醒”所呈现的迷离醉态相互呼应。整首诗将实景与虚情相互对照,表达与故人分别的不舍,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借宋朝国姓赵字中之“肖”,改名思肖,改字忆翁。坐卧必南向,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后亦自号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隐居苏州。他擅长画墨兰。入元后所画兰花,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失去国土根基意。其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主要作品有《寒菊》等。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德祐二年,辑录于《心史》等文集中,其诞生背景紧密关联着宋元交替之时的动荡时局,以及诗人自身辗转漂泊的羁旅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描绘了清晨即将启程赶路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略带感慨的氛围,寄托了诗人与故人的离愁别绪,同时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豁达认知。

2. 写作手法

比喻:“江走游龙势,山蟠睡虎形”,将奔腾的江水比作游走的龙,蜿蜒的山脉比作盘踞的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水的动态与山脉的静态,赋予山水以生动的形态,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首尾呼应:开篇“拍马又登程,余酣尚未醒”,描绘诗人带着未醒酒意匆忙启程,呈现出一种因离别而生的迷离与惆怅。结尾“飘零毋感叹,天地亦浮萍”,以天地间万物如浮萍的豁达之语,回应开篇的醉态与迷茫。这种呼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转变与升华,从对离别之愁的沉溺到对人生更豁达的认知。

3. 分段赏析

首联:“拍马又登程,余酣尚未醒”,直接叙述自己的状态,拍马准备再次踏上行程,然而酒意还未完全消散。“又”字暗示诗人经常处于这种漂泊的状态,奔波于旅途之中。带着未醒的余酣登程,一方面表现出离别时刻的匆忙,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或许是借酒来缓解与故人分别的愁绪,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惆怅的基调。颔联:“曙蟾消淡白,秋汉覆空青”,描绘清晨天空的景色。曙光渐亮,淡白的月亮逐渐隐去,秋天的天空一片青蓝。“消”字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晨光中慢慢消逝的过程,“覆”字则强调天空的广阔。这两句通过对天空景色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而略带清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离别时复杂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天的清晨。颈联:“江走游龙势,山蟠睡虎形”,将视角转向大地的山水。奔腾的江水如游走的龙,展现出江水的磅礴气势;蜿蜒的山脉似盘踞的虎,描绘出山脉的雄伟姿态。此联运用比喻手法,渲染出一种壮阔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感慨相互映衬,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面对自然的宏大与人生的渺小之间的思考。尾联:“飘零毋感叹,天地亦浮萍”,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飘零的看法。诗人劝慰自己和故人,不要为即将到来的漂泊离散而过度感叹,因为在这茫茫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如同浮萍一般,漂泊不定是常态。此句从单纯的离别之情上升到对人生的豁达认知,展现出诗人超脱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思肖《送友人归》

下一篇:宋·郑思肖《八砺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