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求人更赏音":我终究不再渴求他人能成为我的知音,
"只当仰面看山林":只愿如画中这般仰头静赏山林景致。
"一双闲手无聊赖":一双无所事事的闲手无处安放,
# 无聊赖:无所依托。,闲手:不再弹琴的手。
"满地斜阳是此心":满地洒落的斜阳啊,恰似我这孤寂又自适的内心。
# 此心:指不再复鼓琴的决心。
南宋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借宋朝国姓赵字中之“肖”,改名思肖,改字忆翁。坐卧必南向,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后亦自号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隐居苏州。他擅长画墨兰。入元后所画兰花,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失去国土根基意。其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主要作品有《寒菊》等。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介绍了《伯牙绝弦图》的核心意境,描绘了伯牙失去知音后孤寂落寞的状态,体现了诗人郑思肖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营造出苍凉寂寥且忠贞决绝的情感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故国的深切眷恋、亡国后的悲痛,以及宁折不弯的爱国气节与精神。
2. 写作手法
象征:“满地斜阳”象征南宋灭亡,“此心”象征诗人的爱国之心,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3. 分段赏析
开篇“终不求人更赏音”,以决绝之语直陈伯牙绝弦缘由,如惊雷乍响,瞬间抓住读者目光。这果断的语气并非伯牙不再渴望知音,恰恰相反,是因为唯有子期能深谙其琴中志趣,子期逝去后,世间再无知音,破琴绝弦便成了他对这份情谊最庄重的祭奠。此句将失去知音的痛苦,化作毅然决然的行动宣言,令人动容。“只当仰面看山林”,诗人并未顺着悲痛的情绪大肆渲染,而是以一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将伯牙失却知音后的寂寥推向深处。当高山流水成为绝响,伯牙唯有仰头凝望山林,山林的静谧与空旷,更反衬出他内心的孤独无依。这种以景传情、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悲痛之情于无声处愈发浓烈。“一双闲手无聊赖”,聚焦于伯牙闲置的双手,细腻入微地刻画其百无聊赖之态。琴毁弦断,双手再无用武之地,“闲”字精准地捕捉到伯牙内心的空虚与茫然,将失去知音后的孤寂感具象化,使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他的落寞。末句“满地斜阳是此心”堪称神来之笔,以景结情,意境深远。“满地斜阳”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描绘,又暗喻着南宋王朝的覆灭;“此心”则直指诗人自身,表明他对故国的忠诚恰似伯牙对子期的情谊,矢志不渝。这一句不仅道出了伯牙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更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深沉的家国情怀,让整首诗的境界陡然开阔。原本画作仅展现知音难觅的主题,经诗人题咏,融入了亡国之痛与爱国之情,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诗歌与画作相互辉映。
下一篇:宋·郑思肖《送友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