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èr
nián
suì
dàn
èr

朝代:宋作者:郑思肖浏览量:1
yǒu
huái
怀
cháng
shì
suān
xīn
zàn
zhōng
shēn
zhǐ
sòng
mín
shū
chéng
shì
bào
guó
shì
rén
chǐ
jiàn
gān
huāng
chéng
méi
yòu
chūn

译文

心中怀着的忧思长久无法放下,每说一句话都饱含着酸辛。这片土地暂时被胡人的战马践踏,但我终身都只愿做宋朝的子民。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到底还有谁能真正为国家效力、报效国家?我实在耻于见到这战乱之中,荒芜的城中梅花又迎来了春天。

逐句剖析

"有怀长不释":心中怀着的忧思长久无法放下,

"一语一酸辛":每说一句话都饱含着酸辛。

"此地暂胡马":这片土地暂时被胡人的战马践踏,

# 胡马:指元兵。,此地:指苏州。

"终身只宋民":但我终身都只愿做宋朝的子民。

"读书成底事":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 底事:什么事。

"报国是何人":到底还有谁能真正为国家效力、报效国家?

"耻见干戈里":我实在耻于见到这战乱之中,

# 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荒城梅又春":荒芜的城中梅花又迎来了春天。

# 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二)》是宋末元初郑思肖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诗人对宋朝的忠诚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悲愤。首联点明诗人心中忧思不释,言语间满是酸辛;颔联直言此地虽暂时被胡马占据,但自己终身是宋民;颈联发出读书无用、报国无人的悲叹;尾联写在战乱荒城中,梅花又逢春,耻于见此景,尽显哀伤,直抒胸臆,如“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直接抒发情感;运用对比,以荒城战乱与梅花逢春对比,强化悲痛。作品以质朴沉痛的语言,在宋末元初诗坛凸显爱国情怀,体现郑思肖诗歌情感浓烈、坚守气节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画家

郑思肖(1241~1318),南宋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借宋朝国姓赵字中之“肖”,改名思肖,改字忆翁。坐卧必南向,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后亦自号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隐居苏州。他擅长画墨兰。入元后所画兰花,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寓失去国土根基意。其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主要作品有《寒菊》等。著有《心史》《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题材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在宋末元初动荡时局下的心境,抒发了内心难以释怀的愁绪,表明自己永远是宋朝子民的坚定立场,反思读书报国之事,以荒城梅花又春之景寄寓对时局的悲愤无奈,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诗人直接道出内心长久郁结的情怀,每说一句话都满含心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展现在读者面前,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迅速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绪。对比:颔联“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中,“暂”与“终身”形成鲜明对比。“暂”体现出元兵占据只是一时的状况,而“终身”则强调诗人对宋朝的忠诚坚定不移,突出了诗人坚守民族气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作为宋朝子民的身份和信念永远不变。

3. 分段赏析

首联“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直接抒发诗人内心长久以来无法释怀的忧思,每说一句话都饱含酸辛。简洁有力地奠定了全诗悲愤、哀伤的情感基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颔联“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此地暂胡马”指出当时宋朝部分土地暂时被元军(胡马)占领的现实,“终身只宋民”则坚定表明诗人无论时局如何变化,自己终身都是宋朝子民,绝不屈服于元朝统治,体现出诗人坚贞的气节。颈联“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读书成底事”是诗人对自己读书却无法挽救国家命运的反思与悲叹,“报国是何人”则进一步感慨在国破之际,不知还有何人能真正为国效力,抒发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愤懑。尾联“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耻见干戈里”体现诗人对身处战乱的羞耻与悲痛,“荒城梅又春”描绘在荒芜战乱的城中,梅花又迎来春天,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伤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奉和慎思寺丞太康传舍相逢并寄扶沟程太丞尉》

下一篇:宋·郑思肖《伯牙绝弦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