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馔糖蟹肥":海鲜中的糖蟹十分肥美,
"江醪白蚁醇":江中的米酒如聚集的白蚁般醇厚。
"每恨腹未厌":常常遗憾肚子没能吃个满足,
"夸说齿生津":一说起(美食)就觉得牙齿间生出津液。
"三岁在河外":过去三年在黄河以外的地方,
"霜脐常食新":常常能吃到霜后肥美的蟹。
"朝泥看郭索":早上看着螃蟹在泥地里笨拙地爬行,
"暮鼎调酸辛":晚上就把它放入鼎中,加入各种调料烹煮。
"趋跄虽入笑":螃蟹爬行的样子虽然显得笨拙可笑,
"风味极可人":但它的味道却极其令人喜爱。
"忆观淮南夜":回忆在淮南的夜晚,
"火攻不及晨":用火把照明捕捉螃蟹,到不了清晨螃蟹就被抓完。
"横行葭苇中":螃蟹在芦苇丛中横行,
"不自贵其身":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珍贵。
"谁怜一网尽":有谁会怜悯它们被一网打尽,
"大去河伯民":从此大量地离开了水神河伯治下的水域。
"鼎司费万钱":权贵们花费万钱,
"玉食罗常珍":精美的食物罗列着各种常有的珍馐。
"吾评扬州贡":我评价扬州进贡的物品,
"此物真绝伦":这东西真是美味无比。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整首诗围绕食蟹展开,借对螃蟹的描述和食蟹经历,抒发对捕蟹百姓生活的同情。如“谁怜一网尽,大去河伯民”,从螃蟹被捕捞殆尽,联想到以此为生的百姓,表达对他们生活艰辛的怜悯之情。细节描写:“朝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郭索”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通过早晚不同场景中螃蟹的状态,即早上还在泥中爬行,晚上就被烹煮调味,生动展现了食蟹的过程,使诗歌更具画面感。用典:“河伯民”运用河伯相关典故,代指靠水为生以捕蟹为业的百姓,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2. 分段赏析
“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齿生津”:开篇描述了海鲜中的糖蟹肥美,江中的米酒(醪)如白蚁聚集般醇厚。“每恨腹未厌,夸齿生津”则直白地表达出对蟹和酒的喜爱,总是遗憾肚子不能吃个够,一提起便觉得牙齿间仿佛生出津液,生动地描绘出对美食的贪恋,为后文对蟹的进一步描述做铺垫。“三岁在河外,霜脐常食新。朝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诗人回忆过去三年在黄河以外的时光,那时常常能吃到霜后肥美的蟹(霜脐)。“朝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描绘了螃蟹从早上还在泥里笨拙爬行(郭索),到晚上就被放入鼎中,加入各种调料(酸辛)烹煮的过程,通过时间上的对比,细腻地展现了食蟹的日常情景,充满生活气息。“趋跄虽入笑,风味极可人。忆观淮南夜,火攻不及晨。横行葭苇中,不自贵其身”:这几句继续描述螃蟹。“趋跄虽入笑”说螃蟹爬行的样子虽显得笨拙可笑,但其风味却极其诱人(风味极可人)。接着回忆在淮南的夜晚,捕捉螃蟹时,火光一起,螃蟹来不及等到清晨就被捕获。“横行葭苇中,不自贵其身”刻画了螃蟹在芦苇丛中横行的姿态,也暗示它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珍贵,为后文对捕蟹者的感慨埋下伏笔。“谁怜一网尽,大去河伯民。鼎司费万钱,玉食罗常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诗人笔锋一转发出感慨,有谁会可怜那些一网下去就被捕获殆尽的螃蟹,以及因此失去生计的靠河而生的百姓(河伯民)。再对比权贵们(鼎司)花费万钱,享用着各种珍贵美食(玉食罗常珍)。最后诗人评价扬州进贡的螃蟹,认为其美味绝伦。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底层捕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权贵奢靡生活的隐讽。
上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感春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赠王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