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山中":在至乐山中,
"嘉木之樾":嘉美的树木枝叶交叠成荫。
"有人天游":有个人在天地间遨游,
"风云为马":以风云为马,
"鸥鹭为舟":以鸥鹭为舟。
"有诗客李发":有位诗人叫李发,
"字之曰清闲处士":人们称他为 “清闲处士”。
"而蜀有豪士王当":蜀地有位豪士王当,
"以为盖谢敷之流":认为他大概是谢敷一类的隐士。
"其清也不登市井之陇":他的清高在于不踏入市井的田垄,
"其闲也不嗅王公之勾":他的闲适在于不迎合王公的门庭。
"傲睨万物":傲视世间万物,
"逍遥一丘":在山丘间逍遥自处,
"身与长松共老":身与长松一同老去,
"名与北斗俱休":名与北斗一样不朽。
"涪翁曰名之不称实也久矣":涪翁说名声不符实的情况已久了,
"吾子何以是为哉":您为何要追求这个名号呢。
"书潞则失涿":如同写‘潞’字却漏掉‘涿’,
"谓鹰则化鸠":称‘鹰’却错认作‘鸠’。
"故一以我为马":所以有人称我为马,
"一以我为牛":有人称我为牛。
"盖有有其实而不受":世上既有拥有实才却不接受虚名的人,
"亦有无其实而固求者也":也有无实才却固执求名的人。
"常试为吾子道清闲之乎致乎":且让我为您讲讲‘清闲’的真意吧。
"水之为物":水这种东西,
"甚寒而极清":极其寒冷又清澈,
"郁为坚冰":凝结为坚冰,
"得温而释":遇温则融化,
"遍利诸生":普施恩泽于众生。
"云之为物":云这种东西,
"无心而出岫穴":无心间从洞穴出山。
"风休雨息":风停雨歇后,
"反一无迹":回归虚无,不留痕迹。
"我观古人":我看古人,
"以是为则":就以水云为处世准则。
"若夫污泥浊水":即使身处污泥浊水,
"与蛙同生":与蛙类共生,
"不溷其清":也不混淆自身的清浊。
"自操井臼":自己操持家务,
"日耕茺徼":每日耕种荒远之地,
"未尝不闲":何尝不是一种闲适。
"惟有道者能藏于天":只有有道之人能顺应自然,
"吾子何处焉":您如今处于何种境地呢。
"清闲曰我无所用于世":清闲处士说我对世俗无用,
"而从所好":只追随心中所好,
"惟水云与之忘老":唯有与水云相伴能忘却衰老,
"何敢以为有道":怎敢自称有道之人。
"涪翁曰舐痔十乘":涪翁说像曹商靠舔痔疮换来十乘车马,
"曹商自优":曹商自鸣得意,
"非君清流":那不是您的清流。
"商财计得白圭":商人白圭精于财计,
"拟国以闲为慝":却把‘闲适’视为恶行。
"虽然同一大梦":虽说人生如同大梦,
"达者先觉":通达者先觉醒。
"方在蚁垤":若困在蚁丘般的琐事里,
"忧乐计校也":便会斤斤计较忧乐。
"世无公孙侨孔仲尼":世上若无公孙侨、孔仲尼这样的智者,
"谁辨梦觉":谁又能分辨梦与醒。
"亦曰举世溷浊":世人常说举世混浊,
"惟我独清":唯我独清,
"万法本闲":其实万物本自闲适,
"而人自扰扰尔":只是人自己庸人自扰罢了。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诗。通过赞颂隐士李发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揭示了“名实相悖”的世俗弊病,在表达对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向往的同时,抒发了对浑浊世风的愤懑以及孤高傲世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风云为马,鸥鹭为舟”化用《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的逍遥意象,映照道家超脱尘世的隐逸境界。“谢敷之流”谢敷为晋代隐士,以“栖遁”著称。蜀人王当将清闲处士比作谢敷。“曹商舐痔”典出《庄子·列御寇》,曹商以谄媚事君得车十乘,黄庭坚借此讽刺北宋官僚投机钻营。诗中“商财计得白圭,拟国以闲为慝”直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功利主义弊端。暗含对魏晋风度的追慕,亦看出北宋士大夫对政治倾轧的疏离。意象组合:“风云为马,鸥鹭为舟”将无形之风、云具象化为可驾驭的坐骑,将自由翱翔的鸥鹭转化为渡水之舟。“水之为物,甚寒而极清”以水的物理特性(寒、清)隐喻精神品格,后接“郁为坚冰,得温而释”的动态转化。通过自然物象的哲学编码与生命境界的意象升华,将道家逍遥、禅宗平常心与儒家道德自持成为一种意象系统。
3. 分段赏析
“至乐山中,嘉木之樾”,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山林景象,“嘉木之樾”象征荫蔽的树林,营造出与世隔绝的环境。“有人天游,风云为马,鸥鹭为舟”,以风云为坐骑、鸥鹭为舟船的比喻,表现了人物的飘逸自由,形象生动地传达天游者随性而行的闲适生活。接着“有诗客李发,字之曰清闲处士”,点明主题人物,清闲处士的名字强调了其恬淡本性。“而蜀有豪士王当,以为盖谢敷之流”,借用王当的评价和谢敷的典故(指古代隐士),衬托清闲处士的清高品格。“其清也不登市井之陇,其闲也不齅王公之勾”,使用对比手法,强调他远离市井喧嚣和不攀附权贵,语言简洁有力。“傲睨万物,逍遥一丘”,展现人物高傲独立的形象,与世无争的态度跃然纸上。“身与长松共老,名与北斗俱休”,利用长松象征坚毅长久、北斗代表高远永恒,表达一种超脱名利、永恒不变的生活追求。涪翁的引入“涪翁曰名之不称实也久矣”,以问话形式开启探讨,质疑名实相悖的现象。“吾子何以是为哉”的反问语气,既质疑隐士自号“清闲”的合理性,又为下文名实之辨张本。“书潞则失涿,谓鹰则化鸠”,通过书潞、鹰化为鸠的比喻,说明名称可能失真,表达技巧巧妙引用了历史典故以增强说服力。“故一以我为马,一以我为牛”及“盖有有其实而不受,亦有无其实而固求者也”,使用排比句,强调有些人拒求真清闲,而有些人强求假名,思想内容揭示了对虚假的批判。“常试为吾子道清闲之乎致乎”,转向阐述清闲的本质。“水之为物,甚寒而极清。郁为坚冰,得温而释,遍利诸生”,用水之清纯和冰化为水润育众生的过程,比喻清闲的纯净与普济之益,艺术手法以物喻人,形象自然。“云之为物,无心而出岫穴。风休雨息,反一无迹”,云的无心自在象征超脱烦扰,语言朴实而富有哲理。“我观古人,以是为则”,点出以自然为师的智慧主题。“若夫污泥浊水,与蛙同生,不溷其清”,通过污泥中的清水不染的形象,对比强调在污浊中保持内心的清澈,内容深化清高的精神。“自操井臼,日耕茺徼,未尝不闲”,描写日常劳作如取水舂米、耕作荒地,表达即使辛勤也能保有闲适的生活态度。“惟有道者能藏于天,吾子何处焉”,引发思考谁真正懂得归隐于自然,思想感情流露鼓励真正超脱的用意。清闲处士回应“清闲曰我无所用于世,而从所好”,谦逊地自称无用而随性,“惟水云与之忘老,何敢以为有道”,以水云相伴忘老的比喻,体现淡泊自守的形象。涪翁结语“涪翁曰舐痔十乘,曹商自优,非君清流”,引用曹商趋奉的典故,批评世俗追求利益,语言辛辣揭露现实。“商财计得白圭,拟国以闲为慝”,讽刺以闲为恶念的谬误,表达技巧通过反衬突显主题。“虽然同一大梦,达者先觉”,以梦喻人生,倡导智者觉悟的思想。“方在蚁垤,忧乐计校也”,用小蚁丘隐喻琐碎计较,内容突出超脱心境。“世无公孙侨孔仲尼,谁辨梦觉”,借用公孙侨和孔子之名,哀叹无人辨识真伪,感情深沉而忧患。“亦曰举世溷浊,惟我独清”,呼应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强化个人坚守清高的情感。“万法本闲,而人自扰扰尔”,点明主题万事本自然悠闲,人们却自扰纷扰,结尾升华诗歌对无为闲适生活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三重显著价值:文学价值:代表了宋代杂言诗创作的艺术高峰,其构建的“风云为马”等意象群对后世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价值:系统性地阐发了“清闲”哲学思想,为研究宋代隐逸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文献价值:诗末自注明确记载了《山谷全书》的出处,成为考证黄庭坚作品归属的关键文献证据。作品中“万法本闲,而人自扰扰尔”的哲学论断,被明代李贽《焚书》援引,作为其批判理学思想的理论支撑。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评价其“以文为诗,理趣盎然”。
下一篇:宋·黄庭坚《李濠州挽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