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guì
zhō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guì
lǐng
huán
chéng
yàn
dàng
píng
cāng
céng
é
chéng
zài
guō
nài
bǎi
zhàng
qiān
fēng

译文

桂岭环绕城池像雁荡山一样,平地上的青色玉石般的山峰忽然高峻巍峨。李成不在了,郭熙也已去世,对这百座屏障、千座山峰又有什么办法呢。

逐句剖析

"桂岭环城如雁荡":桂岭环绕城池像雁荡山一样,

"平地苍玉忽嶒峨":平地上的青色玉石般的山峰忽然高峻巍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李成不在了,郭熙也已去世,

# 在:文集、蒋刻本作生。

"奈此百嶂千峰何":对这百座屏障、千座山峰又有什么办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到桂州》为宋代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其晚年被贬广西时所作的山水诗作。诗中以“桂岭环城如雁荡”等意象,运用比喻手法勾勒出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又借李成、郭熙两位画家的典故,抒发了这般奇景无人能描摹的惋惜之感。作品体现了宋代文人将自然景致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审美取向,既表达了对已故画家李成、郭熙的追念,也流露出对桂岭奇景难被绘出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因卷入政治纷争被贬往宜州(今属广西),在途经并游览桂州(今桂林)时写下了这首诗。当时,李成、郭熙等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已然谢世,诗人凝视着桂林那宛如鬼斧神工般的山水景致,心中既满是对自然奇景的惊叹,又隐隐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桂州桂岭环绕、山峰巍峨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桂州壮丽风光的赞美以及对无人能完美描绘此景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中,以“雁荡”类比桂岭环绕的形态,用“苍玉”形容山峰的青翠与质感,既让读者联想熟知的名山,又凸显山峰从平地崛起的雄奇,使桂林山水的样貌更具体。意象组合:诗中“桂岭”“苍玉”“百嶂千峰”等自然意象,与“李成”“郭熙”等人文意象相呼应,从局部到整体展现桂林山水的壮阔,自然与艺术对照,凸显自然奇景难被完全呈现的意味。用典:“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一句,巧用李成、郭熙的典故。二人是北宋著名山水画家,以善画山水、再现自然之美著称,这是典故原意。作者在诗中说他们已离世,借其善画却不在世的情况,感叹桂州奇丽山水无人能精准描摹。

3. 分段赏析

“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两句聚焦桂州山水的形态。“如雁荡”以人们熟知的雁荡山作比,生动写出桂岭环绕城池的壮阔态势,让读者能快速联想到桂岭的雄伟;“苍玉”则以玉石为喻,既点出山峰的青翠色泽,又暗含其温润坚实的质感,“忽嶒峨”一词更是传神地表现出山峰从平地陡然崛起的雄奇,短短两句,便将桂州山水的独特风貌勾勒得鲜明可感。“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由景转向抒情与感慨。李成与郭熙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以善于描摹自然山水著称。诗人在此提及二人已离世,并非单纯追怀,而是借他们的“不在”“死”,感叹眼前这百嶂千峰的奇丽景色,再也没有能工巧匠能将其精妙地描绘出来。这种写法既凸显了桂州山水之美难以用笔墨穷尽,又暗含着对自然造化之神奇的赞叹,让全诗的情感从对景物的直观描绘,延伸到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与陆游笔下被评为“诗情并刀快”的诗作堪称姊妹篇,二者共同呈现了宋代诗人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不同方式:黄庭坚着重凸显山水难以复制的天然神韵,陆游则强调诗人对自然美的提炼与加工。诗中对桂林地貌的刻画,成为后世研究宋代广西地理认知的文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王圣美三子补中广文生》

下一篇:宋·黄庭坚《与六祖长老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