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根戢戢数蜗牛":悄悄靠近墙根数着蜗牛,
"雨长垣衣亭更幽":雨势加大,官舍的亭子更加幽静。
"惊起归鸿不成字":被惊起的大雁无法形成文字,
"辞柯落叶最知秋":离别之情如同树枝上落叶,最能感知秋天的来临。
"菊花莫恨开时晚":菊花啊,不要怨恨开放的时机晚,
"谷穟犹思晴后收":庄稼也是在晴朗的天气里收获。
"独立搔头人不解":独自站在这里挠头,别人不理解我的境遇,
"南山用取一樽酬":我将南山的美酒取来,以此回应。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生活的七言律诗。由黄庭坚创作,该诗的创作年代是宋代。这首诗描绘了秋雨时节官舍的景致与氛围,介绍了诗人在此环境中的心境与感受。诗中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与对友人情谊的珍视,营造了一种秋雨绵绵、思绪悠长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后收”中,“莫恨”和“犹思”赋予菊花和谷穗以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比喻:“惊起归鸿不成字”将归鸿的飞行比喻为无法成形的文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思绪的难以表达。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黄庭坚以墙根蜗牛的形象暗喻官舍中清贫者的生活状态。蜗牛缓慢而无声地爬行,象征了他们在平凡中默默无闻的生存方式。随着雨势渐大,官舍的亭子更显幽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以归鸿惊飞后无法形成整齐队形,比喻自己在离别时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绪。而“辞柯落叶最知秋”则通过落叶感知秋天的到来,暗示秋天象征着离别与凋零,成为诗人内心离愁别绪的最佳写照。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其中,使离别之情更加深沉动人。在下半部分,诗人劝慰菊花不必因晚开而遗憾,同时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展现了顺应自然、静待时机的智慧。独自伫立的诗人轻叹摇头,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怅惘。最后,诗人以南山美酒作为回应,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南山象征着高洁与自然之美,诗人希望通过美酒来抚慰心灵,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一结尾不仅升华了全诗的情感,也体现了诗人在现实境遇中依然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词以秋雨为背景,描绘了离别与孤寂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与巧妙比喻,诗人不仅传递了对离别与秋天的独特感悟,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对美的执着追求。诗中的蜗牛、归鸿、落叶、菊花等意象,既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宁静,又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哲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融入了诗人对生命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上一篇:宋·黄庭坚《书石牛溪旁大石上》
下一篇:宋·黄庭坚《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