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常恨古人少":现在的人总是会时不时地埋怨:像古代高士那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今得见之谁谓无":今日见到了他,谁还能认为世上缺少这样的人。
"欲学渊明归作赋":想要效法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作《归去来兮辞》,
# 渊明归作赋: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断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作《归去来兮辞》。
"先烦摩诘画成图":那就先要劳烦王摩诘画好《辋川图》。
# 摩诘画成图:唐朝诗人、画家王维晚年归隐辋川别业,作《辋川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已筑起小小的池塘,池塘虽小,也可任鱼儿作千里之游,
# 小池已筑鱼千里:谓池虽小,鱼得水而自由。《关尹子·一字》说:“以盆为沿,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几千万里不穷乎。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末无尾,所以应物不穷。”
"隙地仍栽芋百区":土地的空隙之处也能有种芋头的地方。
# 区:分区耕种的田。,芋:芋头,可以食用的一种植物。
"朝市山林俱有累":如果内心不够宁静,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退居山林,都是件很累的事,
"不居京洛不江湖":如果内心不受外界的牵景,即便居住在喧闹的京城,也与居住在江湖没什么不同。
# 京洛:汴京,洛阳。这里指京城。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是虚写,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属于虚的部分;而首联和尾联中对现实中人们的感慨以及对“朝市”“山林”的思考是实写。虚实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又深入思考了现实人生,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层次更分明。对比:“朝市山林俱有累”将朝堂与山林并置,通过对比凸显诗人对现实的矛盾心理,深化主题。
2. 分段赏析
《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首联开篇以一种感慨的语气,说现在的人常常遗憾古代的贤能之人太少难以见到,然而现在通过这幅《归来图》仿佛见到了古人所追求的那种境界,引发读者的兴趣,为后文表达归隐等情感做铺垫。颔联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想法,想要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并写下赋来表达心情,同时希望有像王维这样的画家先把归隐的场景画出来,体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借助两位历史人物使情感表达更具文化底蕴。颈联写诗人具体想象归隐后的生活画面,已经修筑了小池可以养千里之鱼,在空地上还栽种了许多芋。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憧憬。尾联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指出无论是在繁华热闹的城市(朝市,如京洛)还是在宁静的山林(江湖),都存在着各种牵累,表达了诗人想要超脱尘世,寻找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状态的情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一篇:宋·黄庭坚《观道二篇》
下一篇:宋·黄庭坚《赠嗣直弟颂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