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hào
cái
zhōng
yuán
zhòng
chán
tāo
cǎi
juān
juān
wèi
gōng
rào
kōng
zhī
shàng
hàn
yuàn
tóng
diāo
jǐng
qián
jīn
wàn
chóng
hán
hǎi
shā
qiān
duì
jiāng
biān
yáo
zhī
duō
qíng
sān
xiāo
tái
zhěn
lián

译文

当清朗的月光升起,月亮变得圆满时,其他星星都黯然失色,只有月亮独自明亮。乌鸦在魏宫的空树枝上盘旋,汉宫的桐树在露水的井边凋零。月光如同万重波涛般覆盖着渤海,洁白的沙滩绵延千里,对着江边。我知道在这个夜晚,人们心中充满了情感,那高高的萧台正枕靠在碧绿的水边。

逐句剖析

"灏气才中兔魄圆":当清朗的月光升起,月亮变得圆满时,

"众躔韬彩独娟娟":其他星星都黯然失色,只有月亮独自明亮。

"魏宫乌绕空枝上":乌鸦在魏宫的空树枝上盘旋,

"汉苑桐凋露井前":汉宫的桐树在露水的井边凋零。

"金液万重涵渤海":月光如同万重波涛般覆盖着渤海,

"玉沙千里对江边":洁白的沙滩绵延千里,对着江边。

"遥知此夕多情思":我知道在这个夜晚,人们心中充满了情感,

"三级萧台枕碧涟":那高高的萧台正枕靠在碧绿的水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魏宫乌绕空枝上,汉苑桐凋露井前”,通过对乌鸦绕枝、桐树凋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诗中既有对中秋夜景的实写,“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也有对远方的虚写,如“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这首诗以中秋夜的月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诗中描绘了月圆之夜的清冷与寂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中秋》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中秋》通过对中秋夜的月色、自然景观以及历史典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中秋夜的细腻感受和内心情感。诗中描绘了月亮的圆满、星辰的黯淡、乌鸦绕枝、桐树凋零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远方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灏气才中兔魄圆,众躔韬彩独娟娟”,通过描写月亮的圆满和星辰的黯淡,营造出中秋夜的清冷氛围,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对比:诗中通过“魏宫乌绕空枝上,汉苑桐凋露井前”的描写,将乌鸦绕枝、桐树凋零的萧瑟景象与明亮的月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中秋夜的寂静与孤独。虚实结合:颈联“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以虚笔描绘了中秋夜的壮丽景象,通过想象中的渤海波涛和千里玉沙,展现了中秋夜的宏大与壮美。以小见大:尾联“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通过描写诗人对远方的思念,表达了中秋夜人们普遍的情感。这种从细微之处入手,表达宏大情感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灏气才中兔魄圆,众躔韬彩独娟娟。”诗人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象,当清朗的月光升起,月亮变得圆满时,其他星星都黯然失色,只有月亮独自明亮。这里通过“灏气”(弥漫在天地间的气息)和“兔魄”(月亮的别称)的描写,营造出中秋夜的清朗氛围。颔联:“魏宫乌绕空枝上,汉苑桐凋露井前。”诗人通过“魏宫乌绕空枝上”和“汉苑桐凋露井前”的描写,展现了乌鸦在魏宫的空树枝上盘旋,汉宫的桐树在露水的井边凋零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清冷的氛围,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颈联:“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诗人以“金液万重涵渤海,玉沙千里对江边”描绘了中秋夜的壮丽景象,月光如金液般覆盖着渤海,洁白的沙滩绵延千里,对着江边。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中秋夜的宏大与壮美。尾联:“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诗人以“遥知此夕多情思,三级萧台枕碧涟”收尾,表达了在这个夜晚,人们心中充满了情感,那高高的萧台正枕靠在碧绿的水边。这里不仅描绘了中秋夜的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答杨明叔送米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