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o
gōng
zhuà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nán
zhēng
běi
bào
gōng
pín
liú
shì
qīn
wéi
wèi
guó
bīn
jìng
chéng
néng
hàn
zuò
chún
chén
liǎng
qiū
jiē
qiáo
èr
ēn
zài
mín
jià
yīng
xióng
suī
yǒu
shù
zōng
shè
rén

译文

曹操南征北战,不断地建立战功并上报朝廷,汉室的皇帝(刘氏)亲自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宾客。毕竟是依靠曹丕成就了帝王的霸业,又怎么可能真正成为汉朝的忠诚大臣呢?东汉和西汉的都城在秋天里只剩下高大的乔木,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先帝的恩泽仍留在普通百姓的心中。虽然有驾驭英雄豪杰的手段和能力,但真正能够尽力扶持汉室宗庙社稷的人却没有啊。

逐句剖析

"南征北伐报功频":曹操南征北战,不断地建立战功并上报朝廷,

"刘氏亲为魏国宾":汉室的皇帝(刘氏)亲自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宾客。

"毕竟以丕成霸业":毕竟是依靠曹丕成就了帝王的霸业,

"岂能于汉作纯臣":又怎么可能真正成为汉朝的忠诚大臣呢?

"两都秋色皆乔木":东汉和西汉的都城在秋天里只剩下高大的乔木,

"二祖恩波在细民":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先帝的恩泽仍留在普通百姓的心中。

"驾驭英雄虽有术":虽然有驾驭英雄豪杰的手段和能力,

"力扶宗社可无人":但真正能够尽力扶持汉室宗庙社稷的人却没有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曹公传》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他阅读有关曹操的传记后,对曹操及其时代的历史进行思考和感悟而作。诗中对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及其与汉室的关系等进行了评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借古讽今,蕴含着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思考,体现了黄庭坚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诗中围绕曹操及曹魏政权的史实展开。表面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实则可能影射当时的政治局势,借对曹操未能尽“纯臣”之责的议论,表达对现实中类似情况的看法,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对比:“毕竟以丕成霸业,岂能于汉作纯臣”将曹操父子成就霸业的事实与他们对汉室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其行为的矛盾性。“两都秋色皆乔木,二祖恩波在细民”以两都(可能指东汉的洛阳和西汉的长安)的秋色和乔木的衰败,衬托出汉室曾经的“二祖”(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对百姓的恩泽,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兴衰变化。

2. 分段赏析

《读曹公传》首联“南征北伐报功频,刘氏亲为魏国宾”概括了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曹魏政权与汉室的关系。“南征北伐报功频”描述了曹操一生征战南北,不断建立功勋,势力逐渐壮大。“刘氏亲为魏国宾”则指出汉室的皇帝(刘氏)在曹魏政权建立后,成为了魏国的宾客,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暗示了汉室的衰微和曹魏政权的崛起,为后文对曹操的评价做了铺垫。颔联“毕竟以丕成霸业,岂能于汉作纯臣”是对曹操及其儿子曹丕的评价。“毕竟以丕成霸业”肯定了曹丕最终完成了霸业,建立了曹魏政权。“岂能于汉作纯臣”则直接指出曹操父子不可能真正成为汉朝的纯臣,他们的行为和野心导致了汉室的灭亡,表达了诗人对曹操父子未能尽忠于汉室的批判态度,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人物的真实面目。颈联“两都秋色皆乔木,二祖恩波在细民”通过描写两都的秋景和对“二祖”恩泽的回忆,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两都秋色皆乔木”描绘了东汉和西汉都城的秋天,只剩下高大的乔木,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象征着汉室的衰落。“二祖恩波在细民”则回忆了西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先帝对百姓的恩泽,即使汉室已经衰落,但先帝的恩泽仍留在百姓心中,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对比和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尾联“驾驭英雄虽有术,力扶宗社可无人”总结全诗,对曹操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驾驭英雄虽有术”肯定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能力,他能够驾驭众多英雄豪杰,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力扶宗社可无人”则感慨曹操虽然有能力,但最终却没有人真正能够扶持汉室的宗庙社稷,导致了汉室的灭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遗憾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期望,希望能有真正的忠臣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次韵公定世弼登北都东楼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答阎求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