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钵千家饭":一个钵盂盛着千家的饭食,
"孤身万里浮":独自一人漂泊在万里之外。
"知音若相问":如果知音询问我的情况,
"不住涅盘州":我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
"弥勒真弥勒":弥勒就是真正的弥勒,
"分身千百亿":能够分身出千百亿个。
"若问下生时":如果询问我何时下生,
"不打这鼓笛":不会敲打这鼓和笛。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浮。知音若相问,不住涅槃州”,首句描绘布袋和尚化缘生活,一个钵盂,接受千家施舍的饭食,体现其随缘度化、不拒众生的慈悲。次句“孤身万里浮”,刻画其独自云游四方,漂泊万里,展现洒脱自在的修行状态。后两句“知音若相问,不住涅槃州”,假设知音询问,给出布袋和尚不拘泥于传统涅槃观念的答案,揭示其追求更高层次自在解脱的修行境界,强调其修行的独特与超脱。第二首“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前两句“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明确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且能以千百亿分身示现世间,普度众生,体现其慈悲与神通广大。后两句“若问下生时,不打这鼓笛”,以通俗的语言表明,若问弥勒下生的情形,并非是按照世俗所设想的常规方式,进一步强调布袋和尚示现的独特性,传达出对佛教义理的独特理解,引导人们突破常规思维去领悟佛法真谛。
下一篇:宋·黄庭坚《答余洪范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