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2
tiān
gōng
jiǎn
bǎi
huā
fáng
duó
jìn
rén
gōng
gèng
yǒu
xiāng
mái
zhōng
chéng
zhé
zhī
jìng
xīn
zhuāng

译文

天工像在嬉戏般剪裁出百花的花房,蜡梅不仅胜过人工雕琢,更有独特的芬芳。凋谢的蜡梅如美玉深埋地下,成了旧时之物,折下的花枝放在镜旁,让人忆起它盛放时如新妆般的娇艳。

逐句剖析

"天工戏剪百花房":天工像在嬉戏般剪裁出百花的花房,

"夺尽人工更有香":蜡梅不仅胜过人工雕琢,更有独特的芬芳。

"埋玉地中成故物":凋谢的蜡梅如美玉深埋地下,成了旧时之物,

"折枝镜里忆新妆":折下的花枝放在镜旁,让人忆起它盛放时如新妆般的娇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蜡梅》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写的七言绝句,收录在其诗作《戏咏蜡梅二首》中。首句用比喻描绘蜡梅花苞的精巧模样;次句着重突出它胜过人工雕琢的自然芬芳;第三句借用“埋玉”的典故,暗指已经凋谢的蜡梅。末句对过往追忆,增添了几分韵味。黄庭坚和苏轼一同促进了“蜡梅”这一名称的推广,他的诗作通过刻画蜡梅的蜡质花瓣与浓郁香气,让这种植物在宋代文人群体中名声渐起。这首诗不仅奠定了蜡梅的文学地位,更成为后世研究宋代花卉文化的重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086年至1094年(元祐年间),黄庭坚与苏轼一起将原本称作“黄梅”的植物定名为“蜡梅”,其根据是“类女功捻蜡所成”的蜡质花瓣特点。黄庭坚在《戏咏蜡梅二首》中首次记录了这一命名过程,诗作后附带的注释成了宋代植物考证的重要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蜡梅天工巧剪花苞,其香胜过人工;花谢如埋玉成故物,折枝入镜让人忆起它盛放时的新艳。表达了对蜡梅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怅惘与对其盛放模样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工戏剪百花房”,以“天工戏剪”为喻,将自然界孕育蜡梅花苞的过程比作工匠剪裁,生动写出花苞的精巧形态。用典:“埋玉地中成故物”巧用“埋玉”典故,“埋玉”原指对有才华之人逝去的婉称,作者在诗中以“埋玉”喻指凋谢后埋于地下的蜡梅,既贴合其蜡质花瓣温润如玉的特质,又借典故的伤感意涵,暗抒对蜡梅凋零的惋惜之情。

3. 分段赏析

“天工戏剪百花房”,开篇以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比作能工巧匠,用“戏剪”描绘出蜡梅花苞被精心造就的模样,既写出花苞的精巧别致,又暗含对蜡梅自然天成之美的赞叹,仿佛天地也在饶有兴致地雕琢这独特的花朵。“夺尽人工更有香”,承接上句,通过对比突出蜡梅的出众。它不仅形态胜过人工雕琢,香气更是独具一格,超越了人为造就的芬芳,进一步强调了蜡梅的自然之美与独特韵味,流露出诗人对其的欣赏之情。“埋玉地中成故物”,运用“埋玉”的典故,将凋谢后埋于地下的蜡梅比作被埋藏的玉。既贴合蜡梅蜡质花瓣温润如玉的质感,又借典故中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之意,抒发了对蜡梅凋零的怅惘之情,让这份伤感更为含蓄深沉。“折枝镜里忆新妆”,转向对折枝蜡梅的描写。将折下的花枝置于镜旁,看着它便会回忆起蜡梅盛放时如“新妆”般娇艳的模样。由眼前之景触发对往昔美好的追忆,将对蜡梅的喜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融合在一起,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黄庭坚的《从张仲谋乞蜡梅》与他的《戏咏蜡梅二首》相互映照,一同被视作宋代蜡梅诗歌的双璧。至南宋时期,杨万里、王十朋等诗人承续这一创作脉络,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咏蜡梅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行役县西喜雨寄任公渐大夫》

下一篇:宋·黄庭坚《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