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宫苍烟荫老柏":西禅院的苍烟笼罩着苍老的柏树,
"风吹霜空月生魄":寒风吹过结霜的天空,月亮露出初生的轮廓。
"群鸟得巢寒夜静":鸟儿都回到巢穴,寒冷的夜晚格外安静,
"市井收声虚室白":街市的喧嚣平息,空荡的屋子一片洁白。
"少年抱琴为予来":有个少年抱着琴向我走来,
"乃是天台桃源未归客":原来是来自天台桃源、尚未归去的隐士。
"危冠匡坐如无傍":他戴着高帽端正地坐着,仿佛旁若无人,
"弄弦铿铿灯烛光":拨动琴弦发出铿铿声响,映着灯烛的光芒。
"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谁说伯牙因钟期去世而断弦不再弹奏,
"泰山峨峨水汤汤":有泰山的巍峨、江河的浩荡。
"春天百鸟语撩乱":春天里百鸟纷乱的鸣叫,
"风荡杨花无畔岸":风吹着杨花飘飞没有边际。
"微阴愁猿抱山木":阴天里忧愁的猿猴抱着山树,
"玄冬孤鸿度云汉":寒冬中孤独的鸿雁穿过云霄。
"斧斤丁丁空谷樵":空谷里传来樵夫丁丁的砍柴声,
"幽泉落涧夜萧萧":深夜里幽泉落进山涧,发出萧萧的声响。
"十二峰前巫峡雨":巫山十二峰前的巫峡雨,
"七八月后钱塘潮":七八月间的钱塘江大潮。
"孝子流离在中野":孝子在荒野流离失所,
"羁臣归来哭亡社":被贬的臣子归来为亡去的国家痛哭。
"空床思妇感蟏蛸":空床独守的思妇因蜘蛛结网而感怀,
"暮年遗老依桑柘":晚年的遗老依靠着桑树柘树。
"人言此曲不堪听":人们说这曲子让人不忍听,
"我怜酷解写人情":我却喜爱它极能描摹人情。
"悲歌浩叹弦欲断":悲戚的歌声、宏大的感叹几乎让琴弦断绝,
"翻作恬淡雍容声":又转为恬淡从容的乐声。
"五弦横坐岩廊静":五弦琴横放,殿堂里一片安静,
"薰风南天厚民性":南方的和风吹拂,使百姓性情淳厚。
"人言帝力何有哉":人们说帝王的力量有什么呢,
"凤凰麒麟舞虞咏":凤凰麒麟伴着虞舜的歌谣起舞。
"我思五代如探汤":我想到五代的乱世如同陷入沸水,
"真人指挥定四方":直到真命天子指挥平定了四方。
"昭陵仁心及虫蚁":昭陵的仁心惠及虫蚁,
"百蛮九译觇天光":百蛮九译的邦国都来瞻仰天光。
"极知功高乐未称":深知功业盛大而雅乐未能相称,
"谁能持此献乐正":谁能把这献给乐官呢。
"贱臣疏远安敢言":我这疏远的微贱之臣怎敢多言,
"且欲空江寒滩静":只希望空阔的江面上寒滩宁静。
"渔艇幽人知我心悠哉":渔艇上的隐士懂得我悠然的心境,
"更作严陵在钓台":更像是严子陵在钓台垂钓。
"吾知之矣师且止":我明白了,道士暂且停手吧,
"安得长竿入手来":怎能得到一根长竿握在手中。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生活诗。介绍了戴道士在西禅的弹琴场景,通过对灵宫苍烟、群鸟夜栖等意象的描绘,生动展现出琴声所蕴含的深远音乐意境,传递出诗人对音乐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灵宫苍烟荫老柏”“市井收声虚室白”“弄弦铿铿灯烛光”等句,描绘出苍烟笼罩老柏的禅院环境、夜阑人静的市井氛围,以及戴道士危冠匡坐、灯下弹琴的真实画面;“春天百鸟语撩乱”“玄冬孤鸿度云汉”的四季自然之声,到“十二峰前巫峡雨”“七八月后钱塘潮”的壮阔山水之景,再到“孝子流离在中野”“空床思妇感蟏蛸”的人间境遇,这些并非眼前真实所见,而是琴声引发的虚景,实景的静谧与虚景的丰富形成对照,凸显了琴声的感染力。用典:本诗用典突出,如“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春秋时期琴师伯牙善弹琴,樵夫钟子期能精准听懂他琴声中“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意境,二人成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核心是“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对真挚情谊的珍视。诗人以“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泰山峨峨水汤汤”反用典故。面对戴道士的琴声,诗人打破“伯牙无知音便绝弦”的认知,即便钟子期已死,戴道士的琴声仍能奏出“泰山峨峨”的雄浑、“水汤汤”的壮阔,仿佛伯牙的琴艺重现。既赞美了戴道士弹琴技艺的高超(堪比伯牙)。
3. 分段赏析
“灵宫苍烟荫老柏”,以“灵宫”点出西禅院环境,“苍烟”“老柏”勾勒出清幽古雅的景致,“荫”字写出柏树的繁茂,为听琴营造静谧氛围。“风吹霜空月生魄”,“霜空”点明寒冷时节,“月生魄”描绘月亮初升的景象,风声与月色交织,强化了寒夜的清冷感。“群鸟得巢寒夜静”,写鸟儿归巢后寒夜的宁静,以鸟的栖息反衬环境的寂静。“市井收声虚室白”,“市井收声”显出游方外的清幽,“虚室白”既写室内因月光而明亮,又暗含空寂之意,进一步渲染安静氛围。“少年抱琴为予来”,点明人物与事件,“少年”写出戴道士的年轻,“抱琴”直接点题,“为予来”体现出诗人与道士的相遇。“乃是天台桃源未归客”,以“天台桃源”这一带有隐逸色彩的意象,暗示戴道士的隐士身份,“未归客”强化其超然物外的气质。“危冠匡坐如无傍”,“危冠”“匡坐”刻画戴道士庄重端肃的姿态,“如无傍”写出其弹琴时专注投入、旁若无人的状态。“弄弦铿铿灯烛光”,“铿铿”以拟声词写琴声的清脆有力,“灯烛光”则以光影映衬弹琴场景,声色相融。“谁言伯牙绝弦钟期死”,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反问语气强调当下琴艺之妙仍在,暗含诗人以知音自许之意。“泰山峨峨水汤汤”,以“泰山峨峨”“水汤汤”的壮阔意象,形容琴声如山水般雄浑,展现戴道士高超的琴技。“春天百鸟语撩乱”,以春天百鸟纷乱鸣叫的景象,描摹琴声的热闹灵动,赋予抽象乐声以具体画面。“风荡杨花无畔岸”,用风吹杨花漫天飞舞的场景,写琴声的悠扬舒展,充满春日生机。“微阴愁猿抱山木”,“微阴”渲染凄清氛围,“愁猿抱山木”的意象,传递出琴声中的悲戚之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玄冬孤鸿度云汉”,“玄冬”点出寒冬,“孤鸿度云汉”的孤独景象,进一步强化琴声中的苍凉意境。“斧斤丁丁空谷樵”,以空谷中樵夫砍柴的“丁丁”声,模拟琴声中的质朴声响,充满生活气息。“幽泉落涧夜萧萧”,用幽泉落涧的“萧萧”声,写琴声的清越悠远,如自然天籁。“十二峰前巫峡雨”,以巫峡雨的迷蒙壮阔,形容琴声的磅礴之势,富有画面的层次感。“七八月后钱塘潮”,借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表现琴声的雄浑激荡,展现乐声的强大感染力。“孝子流离在中野”,通过孝子在荒野流离的场景,写琴声中蕴含的悲苦之情,体现对人情的描摹。“羁臣归来哭亡社”,以羁臣归来痛哭故国灭亡的情景,传递出琴声中的沉痛与哀伤,深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空床思妇感蟏蛸”,“空床思妇”本是闺怨意象,“感蟏蛸”(蜘蛛结网)更添孤寂,写出琴声中思妇的愁苦。“暮年遗老依桑柘”,“暮年遗老”的衰老与“依桑柘”的困顿,在琴声中尽显沧桑,饱含对人生暮年的悲悯。“人言此曲不堪听”,借他人之语侧面写出琴声的悲苦动人,令人难以承受。“我怜酷解写人情”,转折表达诗人的态度,“怜”字显露出对琴声深刻描摹人情的欣赏,“酷解”强调其精准传神。“悲歌浩叹弦欲断”,描绘琴声中悲戚的极致,“弦欲断”夸张写出情感的强烈,仿佛琴弦都难以承载。“翻作恬淡雍容声”,“翻作”写出琴声的突然转变,从悲戚转为恬淡从容,展现乐声的丰富变化。“五弦横坐岩廊静”,“五弦”指琴,“岩廊静”既写环境因琴声而更显宁静,也暗示琴声带来的平和氛围。“薰风南天厚民性”,“薰风”(和暖的南风)象征仁政,写琴声中透出的教化之功,暗含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人言帝力何有哉”,化用《击壤歌》句意,写太平盛世中百姓感受不到帝王之力却安居乐业,呼应前文“薰风”意象。“凤凰麒麟舞虞咏”,以凤凰、麒麟这些祥瑞之物和虞舜时代的歌谣,象征盛世景象,寄托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我思五代如探汤”,“五代”是战乱动荡的时代,“如探汤”(如同陷入沸水)的比喻,生动写出乱世的痛苦,流露对历史的感慨。“真人指挥定四方”,“真人”指开创太平的君主,“指挥定四方”写出其平定天下的功绩,暗含对治世的期盼。“昭陵仁心及虫蚁”,“昭陵”代指唐太宗,“仁心及虫蚁”夸张写出其仁德之广,赞美德政。“百蛮九译觇天光”,“百蛮九译”指远方异族,“觇天光”(仰望天朝光辉)写出因仁政而万国来朝的景象,彰显盛世气象。“极知功高乐未称”,点明虽有盛大功业,但雅乐未能与之相称的遗憾,流露对礼乐教化的重视。“谁能持此献乐正”,以反问抒发无人能将合适乐声献给乐官的感慨,暗含对当世乐教缺失的忧虑。“贱臣疏远安敢言”,“贱臣”是诗人自谦,“疏远”点出自身处境,“安敢言”看似谦逊,实则藏有怀才不遇的无奈。“且欲空江寒滩静”,转向对宁静环境的向往,“空江寒滩静”的意象,透露出渴望超脱世事的心境。“渔艇幽人知我心悠哉”,“渔艇幽人”是隐逸的象征,“知我心悠哉”写出诗人与隐逸者的心意相通,流露对悠闲生活的向往。“更作严陵在钓台”,“严陵”(严子陵)是著名隐士,以其垂钓的典故,强化隐逸之志,表达对超然物外生活的羡慕。“吾知之矣师且止”,“吾知之矣”写出诗人领悟到隐逸的真谛,“师且止”示意道士停琴,将情感从听琴转向内心的感悟。“安得长竿入手来”,以“长竿”象征垂钓隐逸,“安得”的反问,强烈抒发了渴望归隐、摆脱俗世束缚的愿望,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下一篇:宋·黄庭坚《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