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川外甥奉议":师川外甥:
# 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别后没有一天不思念你。
# 奉思:思念。
"春风暖暖":现在春风和煦,
"想侍奉之余":暖意融融,
"必能屏弃人事":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
"尽心于学":一定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
"前承示谕":前不久你告诉我说:“
# 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诉我。
"自当用十年之功":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
"养心探道":修养身心,
"每咏叹此语":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能如是":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
"足以追配古人":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
"刷前人之耻":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学有要道":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
"读书须一言一句":凡是读书,
"自求己事":其中一言一句,
"方见古人用心处":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
"如此则不虚用功":才能体悟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
"又欲进道":要想进一步地寻求明白其中道理,
"须谢去外慕":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
# 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乃得全功":才能获得成功。
"古人云":古人说:
"纵此欲者":放纵自己内心,
"丧人善事":不加防范,
"置之一处":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
"无事不辨":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先净室焚香":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
"令心意不驰走":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
"则言下会理":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志气方强":你正值少年时期,
"时能如此":志气刚强,
"半古之人":如果照这样作,
# 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功必倍之":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
"甥性识颖悟":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
"必能解此":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故详悉":故此详细地说了这些。
"及之夏初":等到夏初时节,
"或得相见":也许我们能够相见。
"因五舅行草草":所以五舅简单写了这封信。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封书信体裁的家书。黄庭坚在信中表达对外甥徐师川的思念,赞赏其愿用十年时间养心探道的志向。指出学习有重要方法,读书要结合自身去理解古人用心,还要摒弃外界干扰。建议他读书前静室焚香,使心意专注。相信外甥聪慧,能领会这些教导,希望其以此精进学业,通过专注学习达成古人的成就。
2. 分段赏析
全文分四段,首句至“尽心于学”为第一段;“前承示谕......如此则不虚用功”为第二段;“又欲进道......则言下会理”为第三段;“少年志气方强......”至末尾为第四段。第一段开篇直呼外甥之名,以“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毫无保留地抒发了黄庭坚对徐俯浓烈的思念之情,瞬间拉近了与外甥的距离,奠定了整封信温情脉脉的基调。紧接着,由眼前的“春风暖暖”之景,自然地过渡到对外甥日常生活的关切,推测其在侍奉长辈的闲暇,应能投身于学业,巧妙地引入了书信关于学习教导的核心话题,展现出长辈细腻的关怀与殷切的期待。第二段黄庭坚先对徐师川曾表明的“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的志向给予高度赞赏,认为若能践行,成就非凡。随后笔锋一转,深入阐述治学的关键方法。强调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也就是要逐字逐句去思索,并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古人著书的深刻用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徒劳无功,凸显出他对深入研读、学以致用治学理念的重视,为外甥指明了正确的学习路径。第三段着重强调在求道进学过程中保持专注的重要性。黄庭坚指出要“谢去外慕”,摒弃外界的诱惑与干扰,才能收获圆满的学习成果,还引用古人之言加以佐证,增强说服力。同时,他分享了“净室焚香”这一辅助方法,认为通过营造安静的环境,让内心平静,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书中道理,从心态和环境营造两方面为外甥提供了提升学习效果的建议。结尾段,黄庭坚再次鼓励正值年少、朝气蓬勃的外甥,若能践行此前所述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定能事半功倍。他对徐俯的聪慧充满信心,相信外甥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及之夏初,或得相见”一句,在关切学习之余,也流露出对相聚的期待,使书信情感更加丰富立体。这封信不仅是对徐俯个人的教导,更展现出宋代文人重视家族教育传承的社会风尚,其蕴含的治学理念与人生态度,至今仍具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