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一曲水东流":亲友唱着《阳关三迭》为我送别,眼前滚滚江水向东流去,
# 阳关:古曲《阳关三迭》的省称。亦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灯火旌阳一钓舟":我登上一叶扁舟,只见旌阳山灯火明灭。
# 旌阳:山名,在分宁以东。
"我自只如常日醉":我也不过和平常一样,喝醉了酒,没有离别的忧伤,
# 如常:和平常一样。
"满川风月替人愁":倒是满川的风月在替自己愁。
# 替:代替。,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为七言绝句,前两句依题写离家及舟中回望景,后两句转而言情,将无情物写成有情,有情人说成无情,形成新奇情景关系。全诗伤感沉重,离别情感深沉感人。
2. 写作手法
用典:“阳关一曲水东流”:此句引用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曲”,也称“阳关三叠”。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王维的这首诗写成后广泛流传,被谱成歌曲演唱。黄庭坚在此诗中以“阳关一曲”开篇,点明了离别的主题,同时借助这个典故所蕴含的离别之情,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以乐景衬哀情:“阳关一曲水东流”中的“水东流”本是自然之景,但与送别相结合,便具有了一种哀伤的意味;而“灯火旌阳一钓舟”描绘的虽是夜景,却有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诗人在这两句中,以乐景写哀情,通过鲜明的对比,更强烈地烘托出了离别的伤感。此外,“我自只如常日醉”中诗人故作轻松之态,与内心实际的离愁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不愿表露离愁而又无法抑制的复杂情感。虚实结合:诗的最后一句“满川风月替人愁”,属于虚写。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忧愁有多深,而是通过想象满川的风月都在为自己发愁,将无形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开篇,乘船离乡的情景中满是依依惜别之情。故人有心,流水无情,矛盾难解,全诗笼罩在伤感沉重氛围之下。前两句“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写离家场景。夜晚,亲友江边相送,唱起阳关曲,诗人登上小舟顺流而下。“水东流”引出“一钓舟”,接在“阳关一曲”后,暗示以流水表达离情。对句“旌阳”表明离别之地,“灯火”为水中望岸上所见,暗示船离岸渐远。“灯火旌阳一钓舟”让人似见夜幕中小船驶离,渲染出浓重伤感氛围。乘夜离乡,人的思想又如何呢?后两句“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诗人故作轻松语,称自己如常日醉酒,无别离伤悲,却有满川风月替己愁。此两句别致,诗人离家多次,是否已“识尽愁滋味”,不愿现愁态?“我自只如常日醉”细品有苦涩味。末句风月替己愁,愁绪无限扩大至自然界,比人之愁怨范围和深度大增;将多情风月与沉醉自身对比,更曲折反映复杂心理。
4. 作品点评
黄庭坚此诗创意新颖、用语精巧,然其创作亦有迹可循。此前欧阳修所撰《别滁》一诗有云:“花光浓烂柳阴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黄庭坚之诗或许参考过欧阳修之诗作。
上一篇:宋·黄庭坚《再用旧韵寄孔毅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