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shū
zhòng
sòng
xià
jūn
líng
líng
zhǔ
簿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tián
dòu
táng
shàng
jiǔ
wèi
zuì
biàn
tài
dōng
líng
guā
xiāng
gōu
dài
guì
wèi
nuǎn
zhū
zuò
zāi
guài
máo
suī
cháng
pín
zhōng
yǒu
qīn
zài
zhàng
rén
kùn
zhōu
xiàn
duǎn
huì
cuō
rán
zhǐ
zuò
yuè
suì
yuè
dài
qīng
yún
jīn
zhuó
jiǔ
wèi
ài
簿
lǐng
néng
xiū
dìng
dòu
huàn
cài
piān
jiāng
jiàn
tiān
wàn
fān
qiáng
cháng
fēng
lài
yīn
xíng
fǎng
访
yōu
chán
tóu
tuó
yān
wài

译文

田蚡、窦婴在堂上宴饮,尚未喝醉,彼此的态度就已发生变化。怎比得上东陵侯种的瓜,瓜蔓与果实相互牵缠,自在淳朴。富贵的席位还没坐暖,珠玉之类的宝物反倒引来灾祸。茅草屋中虽长久清贫,终究有至亲好友相伴左右。叔父您在州县官任上困顿多年,短发稀疏,只能勉强束成发髻。竟像鸟儿栖息在多刺的枳棘丛中,空自看着岁月流转、时代更迭。仕途的青云之路早已迷失方向,唯有浊酒始终未能割舍喜爱。公文簿册的事务哪有停歇之时,只能把简单的鱼菜堆叠盘中聊以充饥。旅途漂泊,苦于地处偏僻,见到江湖才知晓天地的广阔。万里行程凭靠一片风帆,浩荡长风可以作为依凭。趁此行拜访幽静的禅院,苦行的僧人在烟雨迷蒙之外的禅林之中。

逐句剖析

"田窦堂上酒":田蚡、窦婴在堂上宴饮,

"未醉已变态":尚未喝醉,彼此的态度就已发生变化。

"何如东陵瓜":怎比得上东陵侯种的瓜,

"子母相钩带":瓜蔓与果实相互牵缠,自在淳朴。

"富贵席未暖":富贵的席位还没坐暖,

"珠玉作灾怪":珠玉之类的宝物反倒引来灾祸。

"茅茨虽长贫":茅草屋中虽长久清贫,

"终有懿亲在":终究有至亲好友相伴左右。

"丈人困州县":叔父您在州县官任上困顿多年,

"短发余会撮":短发稀疏,只能勉强束成发髻。

"居然枳棘栖":竟像鸟儿栖息在多刺的枳棘丛中,

"坐阅岁月代":空自看着岁月流转、时代更迭。

"青云已迷津":仕途的青云之路早已迷失方向,

"浊酒未割爱":唯有浊酒始终未能割舍喜爱。

"簿领能无休":公文簿册的事务哪有停歇之时,

"饤饾唤鱼菜":只能把简单的鱼菜堆叠盘中聊以充饥。

"羇旅苦地偏":旅途漂泊,苦于地处偏僻,

# 偏:山谷集作褊。

"江湖见天大":见到江湖才知晓天地的广阔。

"万里一帆樯":万里行程凭靠一片风帆,

"长风可倚赖":浩荡长风可以作为依凭。

"因行访幽禅":趁此行拜访幽静的禅院,

"头陀烟雨外":苦行的僧人在烟雨迷蒙之外的禅林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里借助“田窦堂上酒”“东陵瓜”等意象对官场的虚浮奢华加以讽喻,用“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羇旅苦地偏,江湖见天大”等诗句表达对友人夏君玉前往零陵担任主簿的劝勉与慰藉之情。全诗二十句五言构成的结构十分严密,善于运用典故和对比的写作手法,体现出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创作特点。黄庭坚晚年被贬谪路过永州时,此诗中“羇旅苦地偏”这句具有预言性的表述更凸显出命运的相互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春天,黄庭坚在开封为即将赴任零陵主簿的友人夏君玉饯行,写下这首诗唱和其叔父黄夷仲的原作。当时黄庭坚正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处于仕途的上升阶段,诗中“青云已迷津”一句隐含着对官场升降沉浮的敏锐观察。二十四年之后(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因“幸灾谤国”的罪名被贬谪至宜州,途中经过永州零陵,诗里“羇旅苦地偏”的表述与他自身的遭遇形成了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借“田窦堂上酒”“东陵瓜”等意象和对友人的劝勉之语,写出了对官场浮华的讽喻与对友人赴任的勉慰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田窦堂上酒,未醉已变态”一句。此句巧用西汉田蚡、窦婴的典故,田蚡与窦婴均为西汉外戚权贵,二人常以盛宴彰显权势,后因争权失和终至反目。诗人借这一典故,描绘出权贵宴饮中尚未尽兴便态度转变的场景,以此影射现实官场中权贵们虚伪善变、醉心权势的丑态,表达对官场浮华虚伪的批判。对比:“富贵席未暖,珠玉作灾怪”与“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形成对比。前者展现权贵宴饮中态度无常的虚伪,后者借秦末邵平种瓜自足的典故凸显淡泊安宁,通过两种境遇的对照,强化对官场浮华的批判与对隐逸初心的推崇。化用:“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化用《诗经·豳风》中“茅茨土阶”的古朴意象,原诗以茅屋象征简朴生活。诗人在此沿用“茅茨”意象,赋予其新内涵——即便长期居于茅屋过着清贫生活,终究有至亲相伴,以此劝慰友人安于清贫自有亲情慰藉,让古典意象与现实劝勉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田窦堂上酒,未醉已变态。何如东陵瓜,子母相钩带”以对比起兴,田蚡、窦婴那样的富贵人家宴席上,未等喝醉人心就已变;怎比得上东陵侯种的瓜,子母相连情意真挚。“田窦酒”暗讽富贵场虚伪多变,“东陵瓜”赞质朴真情,借典故显对淡泊生活的推崇。“富贵席未煖,珠玉作灾怪。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深化价值观,富贵的席位尚未坐暖,珠宝玉器反成灾祸;茅屋虽长久清贫,终究有至亲相伴。“席未暖”“作灾怪”写富贵短暂易招祸,“茅茨长贫”“懿亲在”赞亲情可贵,对比中明辨取舍。“丈人困州县,短发余会撮。居然枳棘栖,坐阅岁月代”刻画叔父处境,叔父在州县官任上困顿,短发所剩无几仅能束起;竟如鸟儿栖息在荆棘中,空坐看着岁月更替。“短发”“枳棘栖”描其清苦,“坐阅岁月”写怀才不遇的无奈,饱含同情。“青云已迷津,浊酒未割爱。簿领能无休,饤饾唤鱼菜”续写日常情态,仕途青云之路已迷失方向,却仍未放弃对浊酒的喜爱;公文繁杂没有停歇,简单饭菜也能安然度日。“迷津”显仕途失意,“未割爱”“唤鱼菜”写苦中自适,见其淡泊坚守。“羁旅苦地偏,江湖见天大。万里一帆樯,长风可倚赖”转赠友人,虽赴任之地偏远辛苦,但江湖之中能见识天地广阔;万里行程有帆有樯,可依靠长风顺利前行。“地偏苦”实写处境,“见天大”“长风倚赖”寄寓对友人的鼓励与期许。“因行访幽禅,头陀烟雨外”收束寄怀,劝友人途中可寻访幽静禅僧,在烟雨迷蒙外见修行之人。“访幽禅”“烟雨外”添超脱意境,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暗含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次韵叔父帖》(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形成了“诗书互证”的关系,《次韵叔父帖》的全称就是这首诗的题目,该作品成为研究北宋时期文学与书法相互关联的重要实物资料。潘伯鹰编注的《黄庭坚诗选》把这首诗列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品,现代研究者提出诗中“青云已迷津”这句诗,与二十四年后黄庭坚被贬谪的经历相呼应,这一发现凸显出黄庭坚诗歌具有预言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和答魏道辅寄怀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次韵春游别说道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