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翁":周元翁,
"古人风":你有古人的风范。
"诗书苦":读诗书刻苦,
"作字工":写字工整。
"允有德":确实有德行,
"自琢砻":像玉石自我打磨。
"观古人":观察古人,
"怨慧聪":常怨恨自己不够聪明。
"眼欲盲":学习到眼睛快瞎了,
"耳欲聋":耳朵快聋了。
"黄落后":等到草木凋零时,
"期君同":希望能与你同心。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三言古诗,也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描绘了友人周元翁勤学苦读、书法精湛的文人形象,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崇尚古人风范的精神追求,介绍了周元翁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营造出一个专注学问到忘我境界的学者形象,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尚情操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反复:“诗书苦,作字工”,“观古人,怨慧聪”,通过“苦/工”“怨/聪”的反复,强化了文人修业的矛盾心境,这种苦修与自得的循环,暗合《易经》“反复其道”的哲学,将读书习字升华为精神修炼。“眼欲盲,耳欲聋”以极端化的身体感受,构成震撼性的修辞反复,表面看似自虐式的表达,实则通过感官的否定达到精神的澄明,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异曲同工。
3. 分段赏析
“周元翁,古人风”两句,开篇直抒胸臆,点明赞美对象。称周元翁有着古人般的高尚风范,寥寥数字勾勒出友人古朴正直的形象,奠定全诗敬重的基调。“诗书苦,作字工”两句,描绘周元翁的治学态度。他在诗书研习上刻苦钻研,写字也极为工整用心,“苦”“工”二字简洁有力,展现出友人踏实勤勉的治学精神。“允有德,自琢砻”两句,转向对其品德的赞扬。“允有”意为确实具有,说他真正拥有美德,且能像雕琢玉石般自我磨砺修养,用“琢砻”作喻,生动体现其品德的精进与纯粹。“观古人,怨慧聪”两句,写周元翁从古人经历中获得的感悟。观察古人往事,明白聪慧机敏有时反而会招致怨怼,传递出他对人生处世的通透理解,暗含低调自守的智慧。“眼欲盲,耳欲聋”两句,刻画其专注投入的状态。或许是因长期苦读、用心钻研,以至于眼睛似要失明、耳朵似要变聋,夸张的表述凸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付出。“黄落后,期君同”两句,收束全诗表达期许。“黄落”指年老之时,诗人希望到了暮年,仍能与周元翁志同道合,一同坚守这份品格与追求,尽显对友人的认同与深厚情谊。
4. 作品点评
这首三言诗是宋代诗歌中的创新之作,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四言、五言格式。诗人黄庭坚以简洁的三字句式,既抒发了对古代贤士高尚品格的仰慕之情,又表达了对友人周元翁的赞赏与期许。这种独特的短句形式,使全诗节奏明快,意蕴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创新的诗歌创作理念。
上一篇:宋·黄庭坚《再和答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