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喜种菊":陶渊明喜爱种植菊花,
"子猷喜种竹":而王徽之(子猷)则偏爱种植竹子。
"托物虽自殊":他们虽然寄托情感的物象不同,
"心期俱不俗":但内心的高洁追求却都是不俗的。
"千载得李侯":千年之后,我们遇到了李侯(李令),
"异世等风流":他在不同时代中展现了同样的风流气质。
"为官恐是陶彭泽":作为官员,他恐怕与陶渊明(陶彭泽)有相似之处,
"爱竹最知王子猷":而在爱竹这一点上,他最懂得王徽之(王子猷)的心意。
"寒窗对酒听雨雪":在寒冷的窗户前,他对着美酒聆听雨雪的声音,
"夏簟烹茶卧风月":在夏日的竹席上,他烹茶品味,享受着清风明月的陪伴。
"小僧知令不凡材":有个小和尚知道李侯的才情非凡,
"自扫竹根培老节":自觉地打扫竹根,培育竹子的老节。
"富贵于我如浮云":对于我来说,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虚无缥缈,
"安可一日无此君":怎么能一天没有竹子的陪伴呢。
"人言爱竹有何好":人们说爱竹有什么好处,
"此中难为俗人道":但这份情感是难以向俗人解释的。
"我于此物更不疏":我对于竹子更是不会疏远,
"一官窘束何由到":但身为官员的我,受到职务的束缚,又怎么能像李侯那样尽情地享受与竹为伴的生活呢。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以陶渊明和王徽之(子猷)的喜好开篇,分别用菊花和竹子作为他们高洁情操的象征。这一开篇既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也为下文赞美李令做了铺垫。中间八句“千载得李侯,异世等风流。”诗人称赞李侯(李令)与陶渊明、王徽之在风流气质上相媲美,跨越千载而精神相通。“为官恐是陶彭泽,爱竹最知王子猷。”诗人将李侯与陶渊明(陶彭泽)和王徽之(王子猷)相提并论,突出李侯在爱竹这一点上最像王徽之,同时暗示其可能有陶渊明般的淡泊名利之志。“寒窗对酒听雨雪,夏簟烹茶卧风月。”诗人描绘了李侯在爱竹堂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生活的闲适与高雅。“小僧知令不凡材,自扫竹根培老节。”通过一个小和尚的形象,进一步衬托出李侯的不凡才情和高尚情操。最后,“富贵于我如浮云,安可一日无此君。”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富贵的看法,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态,也突出了竹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人言爱竹有何好,此中难为俗人道。”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也强调了爱竹这一情感的独特性和高尚性。“我于此物更不疏,一官窘束何由到。”体现了诗人对李侯的羡慕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上一篇:宋·黄庭坚《筇竹杖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