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太史宋公孙":汉代的太史令是宋氏的公孙,
"漫逐班行谒帝阍":随意跟随朝班行列去拜谒皇帝的宫门。
"燕颔封侯空有相":生就燕颔却空有封侯的面相,
"蛾眉倾国自难昏":女子容貌倾国倾城,自然难以婚嫁。
"家徒四壁书侵坐":家中只剩四面墙壁,书籍堆积侵占了座位,
"马瘦三山叶拥门":马匹瘦弱,三山的落叶堆积拥塞了家门。
# 瘦:元本、蒋刻本、明大全本、陈刻本作耸。
"安得风帆随雪水":如何能让风帆随着融雪的水流前行,
"江南石上对洼尊":在江南的山石上对着洼形的酒器共饮。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借“家徒四壁”“马瘦三山”等意象与班超封侯、司马相如贫居等典故,写出了宋代士人贬谪期间虽境遇清贫却志趣超拔的心境,表达了在仕途困顿中坚守操守、于困境中寻求精神超脱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燕颔封侯空有相”一句运用《后汉书》中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的相术预言,原指班超有封侯之相且终成功业,诗中以“空有相”反用此典,讽刺功名看似有相实则虚妄。“家徒四壁书侵坐”运用《史记》中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的典故,原写其家境贫寒,诗中借此强化士人贬谪时的清贫境遇。“江南石上对洼尊”源自《庄子》中鹓鶵非梧桐不止的高洁意象,诗中借石上酒器寄托对山水隐逸的向往。反衬:以虚衬实,尾联“安得风帆随雪水,江南石上对洼尊”以雪水行舟、江畔对饮的虚写想象,反衬“家徒四壁”“马瘦三山”的现实困境,用超脱愿景凸显坚守操守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汉家太史宋公孙,漫逐班行谒帝阍”,首句点明所写之人的身份,称其为“汉家太史宋公孙”,以汉代太史作比,暗示友人出身不凡,或许有着如先辈般的才学与志向。然而,“漫逐班行谒帝阍”却话锋一转,说友人只能在朝班中随波逐流,一同去拜谒皇帝。“漫逐”二字,尽显其在官场中的无奈与平庸,虽有出众之处,却未能得到重用,只能默默混迹于众人之间,不得志的落寞之感扑面而来。“燕颔封侯空有相,蛾眉倾国自难昏”,颔联运用典故与比喻。“燕颔封侯”源自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的典故,此处说友人虽有燕颔之贵相,却难以封侯,空有一番抱负而无处施展。“蛾眉倾国自难昏”则以美人虽有倾国倾城之貌却难以婚配,来比喻友人的才华被埋没,在现实中难以获得应有的机遇与成就,进一步强化了怀才不遇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境遇的惋惜与不平。“家徒四壁书侵坐,马瘦三山叶拥门”,颈联从生活状况入手描绘友人的处境。“家徒四壁”化用司马相如典故,极言其家境贫寒,家中空荡荡,唯有书籍堆满,几乎侵占了座位,可见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对知识的热爱。“马瘦三山叶拥门”则展现出居所的荒凉,马都瘦弱不堪,居所外三山的落叶堆积,堵塞了家门,勾勒出一幅衰败、清冷的画面,从物质与生活环境层面,体现出友人生活的窘迫与困厄。“安得风帆随雪水,江南石上对洼尊”,尾联笔锋一转,由对友人困境的描述转为对未来的畅想。诗人想象着,怎样才能让风帆随着雪水流动,前往江南,在那山石上对着洼尊饮酒作乐。这里描绘的江南美景与闲适生活,是诗人与友人共同向往的自由、超脱之境,既是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其能摆脱当下困境,也是诗人自身志趣的体现,流露出对这种远离尘世纷扰、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
上一篇:宋·黄庭坚《众人观俳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