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fēng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xiāng
zhù
shí
táo
zhēn
wén
xiāng
yǎn
jiàn
yān
shàng
yǒu
wén
shū
shī
hǎo
jiāng
bàn
zhōng
rán

译文

香炉峰并非由人工铸造或用泥土烧制而成,虽鼻子闻不到香气,却能看到山峰上缭绕的云烟。山峰之上有文殊师利塔,真应该在这里燃上一瓣香。

逐句剖析

"香炉不铸石陶甄":香炉峰并非由人工铸造或用泥土烧制而成,

"鼻不闻香眼见烟":虽鼻子闻不到香气,却能看到山峰上缭绕的云烟。

"上有文殊师利塔":山峰之上有文殊师利塔,

"好将一瓣此中燃":真应该在这里燃上一瓣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香炉峰》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巧妙借助“香炉”与“文殊塔”等意象,把庐山的自然景致与佛教文化巧妙融合,充分体现出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创作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与一则民间传说存在文化联系,据说黄庭坚为母亲烧香时曾遇精怪。而诗中的创作场景,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也得到了诸多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时任太和知县的黄庭坚,特意前往河南光山净居寺,拜会被贬谪至黄州的苏轼。据《山谷年谱》记述,二人于寺院游览之际,僧人向他们介绍了寺院正对着的香炉峰,以及峰顶的文殊师利塔。听闻介绍后,黄庭坚灵感突发,当即赋诗一首。这一事件并非空穴来风,明代《嘉靖光山县志》及清代地方志均能为其佐证。不仅如此,净居寺内现存的三贤祠等遗迹,也进一步证实了此次文人交游确有其事,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真实可感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中描绘了香炉峰独特的景致,将庐山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融合,体现了黄庭坚对自然与宗教文化的感悟。

2. 分段赏析

首句“香炉不铸石陶甄”,表明香炉峰并非由人工铸造或陶制而成,而是自然形成的山峰,强调其天然的特质,打破了人们对香炉固有形态的认知。次句“鼻不闻香眼见烟”,进一步描写香炉峰的独特之处,虽形似香炉,却无法闻到香味,只能看到山间缭绕的云雾似烟。这一描写既巧妙地刻画了香炉峰的外在景象,又通过与真实香炉功能的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趣味。后两句“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点明香炉峰上有文殊师利塔,“好将一瓣此中燃”,诗人希望能在这香炉峰中燃上一瓣香,表达对佛的虔诚。此处由对香炉峰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宗教情感的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下一篇:宋·黄庭坚《谢益修四弟送石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