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huà
cuī
chū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huà
cuī
chūn
mán
zǒu
xiǎng
qián
bèi
shuí
zhēng
zhǎng
zhū
zhāi
jìn
dào
gāo
zhū
zhū
zhū
bié
shì
mǐn
yàng
niǎn
chūn
fēng
xiāng
níng
zhàng
yín
píng
xuě
gǔn
fān
chéng
làng
jīn
xiāo
shuì
jiǔ
xǐng
shí
wéi
yǐng
zài
qiū
jiāng
shàng

译文

彩绘的鼓催促着春天到来,唱着少数民族的歌谣去送饭。采茶人们都争抢着在雨前节之前焙制好茶叶来一争高下。低矮的茶树摘完又摘高大的,每一株的茶叶都像闽溪的好茶。碾碎这春天的茶叶,香气凝聚在午间的帐子上。茶具里的茶水,像潮水一样翻滚。今夜酒醒之后无法入睡,摩围山的影子倒映在秋江上。

逐句剖析

"画鼓催春":彩绘的鼓催促着春天到来,

# 画鼓:有彩绘的鼓。

"蛮歌走饷":唱着少数民族的歌谣去送饭。

# 饷:给在田间里劳动的人送饭。,蛮歌:南方少数民族之歌。古时称西南少数民族为蛮夷,当地所唱的歌曲称为蛮歌。

"雨前一焙谁争长":采茶人们都争抢着在雨前节之前焙制好茶叶来一争高下。

# 争长:即争霸。唐魏征有《赋西汉》诗:“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焙:微火烘烤。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雨前:绿茶的一种,用谷雨前采摘的细嫩芽尖制成。

"低株摘尽到高株":低矮的茶树摘完又摘高大的,

"株株别是闽溪样":每一株的茶叶都像闽溪的好茶。

# 闽溪:即建溪,福建闽江的北源,流经武夷山茶区。张舜民《画墁录》有:“追至本朝,建溪独盛,采焙制作,前世所未有也。”溪产有建溪贡茶,即龙团凤饼。

"碾破春风":碾碎这春天的茶叶,

# 春风:指茶。,碾破:将茶碾碎。

"香凝午帐":香气凝聚在午间的帐子上。

"银瓶雪滚翻成浪":茶具里的茶水,像潮水一样翻滚。

# 银瓶:银质的瓶,常指酒器,此指盛茶的茶具。宋徽宗《大观茶论》:“饼(同‘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

"今宵无睡酒醒时":今夜酒醒之后无法入睡,

"摩围影在秋江上":摩围山的影子倒映在秋江上。

# 摩围:指摩围山,在黔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画鼓催春》是北宋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了黔州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的热闹场景,从画鼓催春、蛮歌走饷到采摘雨前茶,展现了独特的风俗;下片写碾茶、品茶的过程,通过视觉、嗅觉描写茶汤的香气与形态,最后以夜景收尾。全词运用多种手法,既展现了生活气息,又抒发了对茶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或绍圣四年(1097年),当时黄庭坚被贬至黔州,居住在摩围阁。他目睹当地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的情景,因对茶的喜爱被激发,于是创作了这首词来表达这种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生活词。介绍了黔州少数民族的采茶制茶情景,描绘了画鼓催春、采摘春茶、碾茶品茶的画面,体现了当地的生活风俗,营造了热闹闲适的氛围,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生活场景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银瓶雪滚翻成浪”。将银瓶中翻滚的茶汤比作波浪,“雪”字又喻茶汤色泽洁白,生动展现了煎茶时的形态与色泽。化用:“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化用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句式与意境,写出饮茶后的感受,拓展了词的情感内涵。多感官描写:“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香凝午帐”是嗅觉描写,“银瓶雪滚”是视觉描写,结合感官体验,全方位展现茶的特质。正衬:以劳动热情衬爱茶之心,以“画鼓催春,蛮歌走饷”的热闹场景,衬托出采茶活动的繁忙与爱茶之心,让整个采茶画面更生动鲜活。夸张​:“碾破春风”中,“破”字夸张化用碾茶动作,将无形春风具象为可碾碎之物,突出制茶时力量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画鼓催春,蛮歌走饷”:“画鼓”“蛮歌”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人们用彩绘的鼓催促春天到来,唱着少数民族歌谣为采茶人送饭的场景。热闹的声响勾勒出采茶时的繁忙氛围,既展现了当地的风俗特色,又为下文描写采茶活动做了铺垫,充满生活气息。​“雨前一焙谁争长”:写人们赶在雨前焙制春茶,争相做出最好的茶叶。“雨前”点出茶叶的珍贵,“争长”体现了制茶时的竞争与用心,简单一句便写出了人们对茶的重视,暗含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欣赏。​“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细致描写采摘茶叶的过程,从低矮的茶树到高大的茶树,一片片采摘干净,且每株茶叶都像闽溪茶一样优质。“摘尽”表现采茶的仔细,与闽溪茶作比,突出茶叶的品质,展现了采茶人的辛劳与茶叶的珍贵。​下片:“碾破春风,香凝午帐”:“春风”代指春茶,碾破茶叶后,香气凝聚在午间的帐子上。“碾破”写出制茶的动作,“香凝”从嗅觉角度表现茶香的浓郁持久,将对茶的喜爱融入对香气的描写中,简洁而富有感染力。​“银瓶雪滚翻成浪”:银瓶中洁白的茶汤翻滚如浪。“雪”喻茶汤的洁白,“滚翻成浪”生动描绘出茶汤沸腾的形态,从视觉上展现煎茶的情景,凸显出茶汤的鲜活与美感,暗含对茶的喜爱。​“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写今夜酒醒后无法入睡,只见摩围山的影子映在秋江上。从品茶的闲适转入夜景的宁静,以景结情,将眼前的山影江景与内心的思绪相融,余味悠长,拓展了词的意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茶为线索,从采茶到品茶,展现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带有浓厚的世俗气息。词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茶与采茶风俗,结尾以意外之景升华意境,既反映了平民生活,又体现了宋词世俗化的审美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反映了普通平民生活,带有强烈的世俗气息,代表着宋词世俗化的审美走向。

不详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乔柏梁《中华上下五千年茶道趣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毁璧》

下一篇: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巫山古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