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融峰插紫霄":高耸万丈的融峰插入紫色云霄,
"路当穷处架仙桥":道路到尽头处架着一座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向上观看青天星辰仿佛很近,
# 碧落:指天空。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下视红尘世界遥":向下俯瞰尘世感觉非常遥远。
# 红尘:指人世间。佛道等家称人世为红尘。
"螺簇山低青点点":远处低山如聚集的田螺,点点青色,
# 螺簇:形容远处的群山似螺簇拥。
"线拖远水白迢迢":如线般的远水,白白的,迢迢伸展。
# 线拖:形容远处的湘江如线绵长。
"当门老桧枝难长":对着门的老桧树枝难以生长,
# 桧:也叫“刺柏”,常绿树木,幼树的叶子像针,大树的叶子像鳞片。
"绝顶寒松叶不雕":山顶的寒松叶子不会凋零,
"才到秋初霜已降":才刚到初秋霜就已经降下,
"每逢春尽雪方消":每次到春末雪才刚刚消融。
"猥岩老衲针常把":山岩边老和尚常常手持针线,
# 老衲:老和尚。衲,和尚穿的衣服,常作和尚代称或僧人自称。
"度夏禅僧扇懒摇":度夏的禅僧懒得摇扇子。
"雷向池中兴雨泽":雷声在池中引发降雨润泽,
"鸟于窗外奏萧韶":鸟儿在窗外啼叫如奏萧韶之乐。
"游人未必长居此":游人不一定能长久居住在此,
"暂借禅房宿两宵":暂且借禅房住宿两晚。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夸张:“万丈融峰插紫霄”,“万丈”一词夸张地突出了衡山山峰的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衡山雄伟壮观的气势。对比:“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将向上看到的星辰之近与向下看到的尘世之遥进行对比,既突出了衡山之高,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氛围,强化了诗人在衡山的独特感受。比喻:“螺簇山低青点点”,把远处低小的山峦比作成簇的田螺,形象地描绘出从衡山高处俯瞰群山时,山峦如螺般聚集、呈现出点点青色的景象,使画面更加生动可感。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开篇描绘衡山山峰高耸入云,山路尽头的仙桥增添神秘氛围,接着从上下两个视角,突出衡山之高及远离尘世之感,奠定了对衡山雄伟不凡描写的基调。中间四句:“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雕。”先从远处的山川远景着笔,以比喻描绘山峦与远水,展现衡山周边景色的秀丽。后描写寺门老桧与绝顶寒松,借植物体现衡山的独特环境与坚韧气质。后四句:“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雷向池中兴雨泽,鸟於窗外奏萧韶。”前两句写衡山气候特点,后几句描绘寺中僧人的修行生活及山中自然景象,展现衡山的清幽禅境与生机活力。最后两句:“游人未必长居此,暂借禅房宿两宵。”诗人表达虽不能长久居住,但能暂宿禅房感受衡山之美,传达出对衡山的喜爱与留恋。
上一篇:宋·黄庭坚《寄傅君倚同年》
下一篇:宋·黄庭坚《伯时彭蠡春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