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渊明语":诗中有着陶渊明一样的语句,
"歌无子夜声":歌声里却没有《子夜歌》那样的风情。
"论文思见老弥明":探讨文章时,愈发渴望遇见像嵇康那样的智者。
"坐想罗浮山下、":闲坐时就想起罗浮山下、
"羽衣轻":仙人穿着羽衣轻盈飘逸。
"何处黔中郡":黔中郡在何处呢,
"遥知隔晚晴":远远知道隔着傍晚晴朗的天空。
"雨余风急断虹横":雨后风急,一道断虹横在天边。
"应梦池塘春草、":应该会梦到池塘边春日的青草、
"若为情":那是怎样的情怀啊。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词。词中营造出古朴悠远氛围,让人仿若置身于陶氏笔下的田园情境。体现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出词人内心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超脱尘世的高雅志趣。
2. 写作手法
用典:“应梦池塘春草”句运用谢灵运“梦得春草”典故。原典出自《南史·谢惠连传》,谢灵运曾梦族弟谢惠连,醒后得“池塘生春草”妙句,自谓“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此句因自然灵动、意境清新,成为谢灵运山水诗的经典意象,后常代指才思敏捷、妙手偶得的文学灵感。作者借此典故,想象友人梦中得“池塘春草”之句,既以谢灵运的才思灵秀类比友人,赞其文学才华卓越;又借“池塘春草”的山水意象,将对友人的思念融入自然永恒的意境,暗含对友人居处山水之美的向往,使怀人之情与山水之趣自然融合。意象组合:“雨余风急断虹横”。这里“雨余”“风急”“断虹横”三个意象组合,描绘出雨后风急、残虹横挂天空的画面。“雨余”点明刚刚雨停,“风急”营造出一种的紧迫,“断虹横”以静态的虹横跨天空的景象,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阕“诗有渊明语,歌无子夜声”,开篇以陶渊明的诗和《子夜歌》作比,表明自身创作倾向,向往如陶诗般质朴自然,同时也暗示对当下某些文风的态度。“论文思见老弥明”,借“老弥明”这一典故,表达对高深精妙文学见解的推崇。“坐想罗浮山下、羽衣轻”,描绘出一幅想象中罗浮山下仙人着羽衣轻盈的画面,营造出空灵、超脱的氛围。下阕“何处黔中郡,遥知隔晚晴”,点明地点为黔中郡,通过“遥知”体现出了距离,对远方景色的想象,蕴含着思念与牵挂。“雨余风急断虹横”,描绘雨后风急、断虹横空的景象,借景暗示内心的波澜。“应梦池塘春草、若为情”,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表达出对美好情境的憧憬以及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上一篇:宋·黄庭坚《赠郑交》
下一篇:宋·黄庭坚《题伯时画顿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