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shū
zhòng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1
shào
nián
yǒu
gōng
hàn
lín
zhōng
suì
zuò
chén
páo
dīng
jiě
niú
miào
shì
jiān
shì
zhī
mín
xīn
wàn
shū
lái
ér
shòu
shí
yuè
shān
xíng
bīng
xuě
shēn
mèng
hún
yuè
rào
qín
lǒng
hàn
jié
luò
máo
chù
xún

译文

少年时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中年时却在官场中几度沉浮。庖丁解牛的智慧让我懂得了世故,监管市场的经历让我深知民心。万里之外的家书传来,儿女们日渐消瘦,十月的山路上,冰雪覆盖,行路艰难。梦魂在月下萦绕着秦陇大地,汉节落毛的踪迹又在哪里寻觅。

逐句剖析

"少年有功翰墨林":少年时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

"中岁作吏几陆沉":中年时却在官场中几度沉浮。

# 沉:一作“沈”。

"庖丁解牛妙世故":庖丁解牛的智慧让我懂得了世故,

"监市履狶知民心":监管市场的经历让我深知民心。

"万里书来儿女瘦":万里之外的家书传来,儿女们日渐消瘦,

"十月山行冰雪深":十月的山路上,冰雪覆盖,行路艰难。

"梦魂和月绕秦陇":梦魂在月下萦绕着秦陇大地,

"汉节落毛何处寻":汉节落毛的踪迹又在哪里寻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一)》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诗人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回忆了少年时期的文学成就、中年时期的官场沉浮,以及对叔父的思念之情。诗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亲情的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沉”对比少年时期的文学成就与中年时期的官场沉浮,突出了诗人命运的转折和人生的无奈。用典:“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中诗人引用“庖丁解牛”和“监市履狶”的典故,分别表达了对世故的洞察和对民心的了解,通过典故来深化主题。虚实结合:诗中“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通过虚写家书中的内容和实写旅途的艰辛,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以梦境和月色为背景,抒发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沉。”诗人回忆少年时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就,但中年后却在官场中几度沉浮,命运多舛。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少年时期的辉煌与中年时期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命运的转折和人生的无奈。颔联:“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诗人用“庖丁解牛”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洞察,又以“监市履狶”来说明对民心的了解。此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通过典故传达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颈联:“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诗人描绘了收到万里之外家书时,得知儿女日渐消瘦的场景,同时又描写了十月山行时冰雪覆盖的艰难路况。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家书中的虚写内容与旅途中的实写景象相结合,营造出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尾联:“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诗人以梦境和月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此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梦魂”“月色”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庭坚《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