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赤壁吊周郎":在武昌赤壁凭吊周瑜,
# 周郎:即三国时东吴大都督周瑜,他曾于赤壁率孙刘联军大破曹操,但黄州赤壁并非破曹之处。
"寒溪西山寻漫浪":在寒溪西山寻访任情自适的踪迹。
# 漫浪:指元结。,西山:又称樊山,为游览之地。,寒溪:为西山中溪水的名称。
"忽闻天上故人来":忽然听说天上的故人到来,
# 天上故人来:指老朋友从天而降。
"呼船凌江不待饷":呼唤船只渡江不等备好行装。
# 凌江:渡江。,呼船:呼叫船只。
"我瞻高明少吐气":我仰望高明之士稍舒一口气,
# 吐气:吐出胸中郁积之气。,少:即稍。,高明:指文潜,高尚明智。对人的尊称。
"君亦欢喜失微恙":你也因喜悦忘却了轻微的病痛。
# 微恙:小病。
"年来鬼祟覆三豪":近年来鬼魅作祟倾覆了三位豪杰,
# 三豪:指苏轼、秦观与陈师道。,覆:覆灭,这里指致使死亡。,鬼祟:即由鬼神引起的灾祸。
"词林根柢颇摇荡":文坛的根基颇受摇荡。
# 词林根柢:指文坛上的顶梁之人。
"天生大材竟何用":天生的大才究竟有何用处,
# 天生大材:杜甫《古柏行》中有“古来材大难为用”之句。李白《将进酒》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句,此反用其意。
"只与千古拜图像":只留与千古后人拜谒画像。
# 图:文集、山谷集作阁。
"张侯文章殊不病":张侯你的文章全然没有弊病,
# 张侯:指张文潜。
"历险心胆原自壮":经历艰险后心胆原本就更为豪壮。
# 原:一作元。
"汀洲源雁未安集":汀洲上的鸿雁尚未安定栖止,
# 未安集:指不能安居。《诗经·小雅》有《鸿雁》篇,《毛诗序》说,“万民离散,不安其居”,统治者应能“安集之”。,汀洲源雁:代指人民。
"风雪牖户当塞向":风雪侵袭窗户应当堵塞北向的缝隙。
# 风雪牖户:语出《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户墐”,意谓堵塞向北的窗户,用泥涂抹门扇,以御寒过冬。
"有人出手办兹事":若有人能出手料理这些事,
# 出手:语出《传灯录》“与和尚共出只手”。
"正可隐几穷诸妄":正可凭倚几案穷究种种虚妄。
# 诸妄:语出《习觉经》“于诸妄心,亦不息灭”。,隐几:语出《庄子》“隐几而卧”。
"经行东坡眠食地":行经东坡曾经眠食的地方,
"拂拭宝墨生楚怆":拂拭他的珍贵墨迹心中生出楚地的悲怆。
"水清石见君所知":水清石现就如你所知晓的,
# 水清石见:出自乐府《艳歌行》“水清石自见”。
"此是吾家秘密藏":这正是我家的秘密珍藏。
# 秘密藏:出《圆觉经》“为诸菩萨开秘密藏”语。《涅槃经》说:“愚人不解,谓之秘藏。”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友人的诗。描写了诗人与好友张耒的交往,表达了对相见前的急切期盼,相见后的欣慰与共鸣,也融入了对时下文坛动荡、友人境遇的感慨,以及自身与友人清白自守的表白,暗含对未来祸事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议论:“年来鬼祟覆三豪,词林根柢颇摇荡”以“鬼祟”暗指政敌,借“根柢摇荡”痛斥党争对文坛的摧残,议论中见愤激。赞张耒时,“张侯文章殊不病,历险心胆元自壮”,将对友人的敬佩融入议论,显露出患难与共的知己情。感慨现实时,“汀洲鸿雁未安集,风雪牖户当塞向”,以百姓流离之景寄寓对民生的关切,议论中含忧思。末句“水清石见君所知”以议论明志,既剖白与张耒的清白,又暗喻对时局的无奈,议论由情生,随事转深,于沉郁中见骨力,使感慨化为具体的心声。用典:“武昌赤壁吊周郎”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既点出赤壁非真战场的地理事实,又借苏轼旧典追念前一年去世的恩师,将怀古与怀人交融。“寒溪西山寻漫浪”关联元结避乱樊山的旧事,以古人“漫浪”情怀寄托自身羁旅中的思古幽情。颈联“天生大材竟何用”反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化用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既叹苏轼等“三豪”怀才不遇,又暗抒自身遭际的愤懑。尾联“水清石见”化自禅语与俗语,以自然现象喻示清白自守的信念,典故与真情浑然一体,无刻意堆砌之感。首尾呼应:开篇“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借赤壁怀古、西山访踪,既写游览行踪,又暗寓对前贤的追念,为后文见友、忆旧铺垫情感基调。结尾“经行东坡眠食地,拂拭宝墨生楚怆”,重回赤壁周遭,描写苏轼旧迹与遗墨,将开篇泛化的思古之情,凝结为对具体师友的深切哀悼。首尾均以“赤壁”为纽带,从吊古到怀人,从外部游览到内心情绪的悲怆,情感层层递进,既表现了对友人相聚的感慨,又强化了对时局、身世的悲叹,使主旨更显沉郁。
3. 分段赏析
“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两句,写的是黄庭坚在武昌的游览。其实黄州赤壁本不是周瑜大败曹军的地方,只因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黄庭坚便也说“武昌赤壁吊周郎”,既借登临之举抒发怀古之情,也暗含着对前一年去世的苏轼的追念。元结曾在樊上避乱,常和县令孟士原在樊山一带游玩,所以“寒溪西山寻漫浪”一句,也是借游西山来抒发思古之幽情。不过,黄庭坚毕竟是特意在等文潜,所以当“忽闻天上故人来”时,立刻“呼船凌江不待饷”。“忽闻”二字,透着突然听到消息的惊喜;“天上”形容故人到来如从天降;“故人来”可见友情深厚,前一句写的是乍闻的惊喜。“呼船”显出急着见面的心情,“凌江”说明不顾渡江的风险,“不待饷”表示一刻也不能耽搁,后一句写的是相见的迫切。这四句,讲的是和文潜见面之前,黄庭坚的行踪、生活,以及盼着朋友来的急切心情。从“我瞻高明少吐气”开始的十二句,写的是见面后的感慨。开头两句是对文潜的问候。“我瞻高明少吐气”意思是,见到您来了,我总算能稍稍松口气,抒发一下心里的郁积;“君亦欢喜失微恙”是说,您见到我,也满心欢喜,就算有点小病,好像也没什么感觉了。这两句里的感情挺复杂:知心朋友本来就难见面,又都是在官场不得志的人,只要彼此平安,就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接下来四句,从相互问候很自然地转到对过去师友的怀念。“年来鬼祟覆三豪,词林根柢颇摇荡”,苏轼、秦观是黄庭坚和文潜的师友,范淳夫是黄庭坚做著作郎时的同事,这时候都已经去世了。所谓“鬼魅作祟”“三豪”接连离世,其实指的就是迫害他们的朝廷新党,这话没法明说,只能说他们的死给文坛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让文学界的根基都动摇了,“词林根柢颇摇荡”就是这个意思。但作者心里的沉痛和愤激藏不住,最后还是忍不住感叹:“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意思是,上天生下苏轼、范淳夫、秦观这样的大才,又有什么用呢?活着的时候没法施展抱负,只不过在死后留下画像,供后人膜拜罢了。这是反用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思,取了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主旨,实在是痛心到了极点的话。接着,诗人又写道:“张侯文章殊不病,历险心胆元自壮。”这是由“三豪”的遭遇想到了张耒的处境。张耒因为哭悼苏轼被贬到黄州,黄庭坚的遭遇也差不多。两人都因朝廷党争遭祸,彼此心意相通,黄庭坚打心底里佩服张耒的文品和人品,所以称赞他虽然身体有点小毛病,文章却没有消沉之气,经历了这么多艰难,胆识依旧很壮烈。诗人回顾过过去,又转而感慨现实:“汀洲鸿雁未安集,风雪牖户当塞向。有人出手办兹事,政可隐几穷诸妄。”这四句是说,眼下正是寒冬,百姓像汀洲上的鸿雁一样没能安稳度日,本该为他们修补门窗抵御风雪。不过,这些事大概已有朝廷中人出面处理,我们只需靠着几案安坐,断绝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就行了。话里透着对百姓的关心,也藏着对朝廷的不满。诗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四句,呼应开头,也点明了主旨。“经行东坡眠食地,拂拭宝墨生楚怆”是说,我们走过苏轼当年生活起居的地方,拂去他题诗石刻上的灰尘,心里满是楚地的悲怆。苏轼曾在黄州贬居四年,此时张耒也被贬到这里,黄庭坚更是一贬再贬,相似的遭遇让他们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怀念更深了。墨迹还在,人却已离世,想到这些,诗人心里格外悲伤。诗从赤壁写起,又在赤壁收尾,以“吊周郎”“寻漫浪”开头,以拂拭苏轼墨迹、哀悼苏轼结束,首尾呼应,形成整体,借怀念旧人感伤当下,最终表明心迹:“水清石见君所知,此是吾家秘密藏。”意思是,水清澈了自然能看见水底的石头,这正是我们心中珍藏的道理。黄庭坚在这里说明自己和文潜都是清白无辜的,也隐隐感觉到可能会有更大的灾祸降临,但不管怎样,事实终究是事实,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这里既表现出诗人正直的品格,也流露出他在党争中沉沦的悲怆。就在写这首诗的第二年冬天,黄庭坚果然获罪被贬宜州,到宜州后才一年就去世了,离写这首诗还不到三年。
4. 作品点评
黄庭坚用心学杜甫,又深研禅学,所以这首诗多用典故和禅语,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但这些化用很自然,不显得生硬,因为诗里写的都是真情实感。抒发真感情,是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对师友的情谊、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全都发自内心,从头到尾连贯一体。气韵连贯、过渡严谨,是第三个特点。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相互呼应,中间十二句又按二句—四句—二句—四句的层次展开,既能看出诗意转换的顺畅,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曲折和情感的起伏。这是一首好诗,虽说艺术上不算最顶尖,可诗里的每字每句都出自作者本心。诗中蕴含的情感和讲述的事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 沉痛语一二敌人千百。
不详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下一篇:宋·黄庭坚《何萧二族》